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白先勇

白先勇(美籍华裔作家、评论家、戏剧家、昆曲制作人)

白先勇
白先勇(Pai Hsien-yung),1937年8月16日(农历7月11日)出生于广西南宁,籍贯广西桂林,回族,美籍华裔作家、评论家、戏剧家、昆曲制作人,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白先勇于1956年考入中国台湾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1957年转入中国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1963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学习深造。1965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1968年创作完成短篇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1976年《现代文学》杂志复刊,任杂志社社长。2001年小说《Danny Boy》发表于《中外文学》。1984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孽子》。2004年参与制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并引起轰动,此后在两岸四地多次上演,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英国、希腊等地巡回演出逾200场。2016年7月《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在台北发行。2018年4月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10月作品《Silent Night》获得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2019年4月编著出版小说散文精选集《我的寻根记》。2020年创作出版《美的复兴》。白先勇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等,长篇小说《孽子》等,散文集《蓦然回首》《树犹如此》等,舞台剧《游园惊梦》等,曾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第五届郁达夫短篇小说奖,是当今华语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学家。

  • 中文名白先勇
  • 外文名Pai Hsien-yung
  • 国籍美国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广西南宁
  • 出生日期1937年8月16日
  • 毕业院校台湾大学、爱荷华大学
  • 职业作家、评论家、戏剧家
  • 代表作品《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
  • 籍贯广西桂林
  • 学历研究生
  • 学位硕士

早年经历

1937年8月16日(农历7月11日),白先勇出生于广西南宁,此时正值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未满周岁,便被家人送回故乡桂林。白先勇在桂林生活7年,是一段生活安定、快乐的时期,他在十个兄弟姐妹当中排行第八,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6岁时,就读于省立桂林实验国民基础学校(现桂林市中山中学),1944年9月,日军进攻广西桂林,当地百姓大逃亡,史称湘桂大撤退,母亲马佩璋带着整个家族80余人逃往重庆。一家人乘坐最后一趟火车离开桂林,火车走走停停,12月才到重庆。日军对重庆狂轰滥炸,一家人躲到重庆西郊西温泉。白先勇在西温泉小学上学时,因患有肺结核,被迫中断学业,并隔离四年多,因此童年孤独且漫长。

少年白先勇骑在父亲的大马上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年底,随家人前往南京。1946年春,白先勇暂居上海虹桥路一座德式洋房里养病,两年前被诊断出肺结核,不能上学,肺结核被视作绝症,所幸优越的家境加上运气,白先勇得以康复。1947年,随家人搬至毕勋路,并进入徐家汇南洋模范小学念书。1948年底,战事危急,全家撤出上海返回南京,乘船赴汉口。在汉口居住几个月,再次南下广州,白先勇在广州培正小学入学两月后,1949年9月,一家人登上前往香港的轮船。

教育经历

到达香港后,白先勇入读九龙塘小学四年级,五年级没读,跳级到六年级,随后免试进入天主教教会中学喇沙书院。书院由外国神甫开办,课程以英文讲授为主,作风西化并强调宗教精神。1949年12月,白崇禧到达台北,不久白先勇母亲也前往台北,并在台北松江路安家,12岁的白先勇留在香港继续上学。1952年初,白先勇从香港前往台北与父母团聚,并考入台北最好的建国中学,在那里过了一段安定的生活,他唯一的娱乐活动是看小说,巴金的《家》《春》《秋》、四大名著。高中时代,白先勇渐渐喜爱欧美翻译作品,但真正接触到西洋文学是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时。

青年白先勇

1956年,从台北建国中学毕业,由于怀揣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的梦想,遂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1957年,学习一年水利之后,发现与其志趣不合,遂转学考取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语语言文学。196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按照要求参军服役,同年12月,母亲马佩璋去世,白先勇曾在自传文章《蓦然回首》提及,白母下葬后,按回教仪式白先勇守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飞往美国。赴美国之前,白崇禧到台北松山机场前来送行,这是父子俩最后一次会面,母亲去世后第四年,白崇禧因为心脏病,在台北病逝。白先勇少年时期和父亲相处时间不多,在台北读书的日子,就是最后一段和白崇禧相处的时光。1963年,白先勇赴美之前,父亲白崇禧前来送行

1963年1月,白先勇赴美国爱荷华大学爱阿华作家工作室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其小说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成长产生了影响。1965年,以八则短篇小说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

教职经历

1965年9月,白先勇开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长达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在那里定居,直至1994年从该校荣休。白先勇将其一生中美好的年华贡献给了加州大学,而加州大学也为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使其能够在教学之余安心写作。

2011年,白先勇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伟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为文学院开设“昆曲之美”课程。2017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委任白先勇为博文讲座教授。

文坛创作经历

初入文坛

白先勇在台湾大学结识了他的文学启蒙老师文学评论家夏济安,夏济安曾与吴鲁芹、刘守宜等创办《文学杂志》,提携了众多文学后起之秀,也包括白先勇。和夏济安有过几次文学探讨之后,1958年,白先勇在《文学杂志》正式发表第一篇小说处女作《金大奶奶》,从此逐渐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1959年,夏济安出走美国,《文学杂志》主编易人,质量与品味下降。白先勇、陈若曦等不满于此,产生了自己创办文学杂志的想法。于是1961年,白先勇与与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家及其作品,如卡夫卡、福克纳、乔伊斯等,并在该刊物上发表《月梦》《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等多篇小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省,在国民党当局封杀大陆二三十年代文学的情况下,当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汹涌而来,许多台湾作家对彼时刻板的“战斗文学”极为不满,他们怀揣革新热情,学习西方现代派文学,寻求新的创作内容与表现形式。《现代文学》译介了比较多的现代派作品,产生积极影响,并为一批文坛新秀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学才艺的舞台。

母亲去世后,白先勇在美国整整两年写不出一个字。1964年才写下旅美第一篇小说《芝加哥之死》,故事说的是一个台湾留学生,在美国得到了博士学位和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最后依然在密歇根湖投水自尽。留学生们留在美国还是回台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父亲去世第二年,白先勇回了一趟台北,和老同学林怀民聊了很多,大部分与文学创作相关。离开台北的日子,白先勇反倒对台北的记忆越来越清晰。20世纪整个60年代,都投入到《台北人》短篇小说集创作之中,小说集虽名为《台北人》,但每一个主角,都是沦落台北的人。1971年,白先勇创作完成 《台北人》,他在创作中显示着回归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力图找回小说中的历史感。

创作高峰

白先勇在美国的住所所在地区名为“隐谷”,1973年,他搬入这里,在此居住20多年,白先勇完成了人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孽子》。故事讲述一群被放逐的台湾年轻人,他们的父辈都是大陆撤退到台湾的军人,而他们的身份却是同性恋。放纵的儿子,和保守的父亲,在台北这片土地上相互鄙夷又相互牵挂。《孽子》 “传达了作者对人的同情” “不单是描写青少年的问题,也是华文文学同性恋书写的开山之作,是划时代作品。

1977年,长篇小说 《孽子》在 《现代文学》复刊号连载。《孽子》是白先勇从现代到现实主义道路上的里程碑,同时也是他人道主义情怀的表达。1984年,《孽子》第一次以正式长篇小说出版物的形式出版,描写“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描述“同性恋者的世界”,表现“父子间的冲突和爱,以及各种关怀”,也写出“整个社会加在同性恋者身上的歧视造成的创伤”。《孽子》是白先勇唯一的也是最后的长篇巨作,小说中悲悯情怀、历史沉重感、艺术技巧,都显示了白先勇小说艺术的成熟。在创作这部小说之后,白先勇开始沉淀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对昆曲艺术开始长达30余年的经营。

1987年,编著出版《白先勇自选集》《骨灰》,这个阶段创作呈现出一种对小说历史感的追求,关心人的命运,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重压下人的生存境遇,从而达到艺术创作道路上的第一个高峰。

持续写作

1999年11月,白先勇在中国台北《当代》发表《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间国共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一文,为父亲白崇禧立传。2011年,开始整理父亲白崇禧的传记资料;6月,创作出版《Tea for Two》。2016年7月,新作《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在台北发行,该作中白先勇从小说家的角度去“细读”,深入解析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文字风格、神话架构、叙事手法、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等艺术技巧。2016年7月,新作《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在台北发行

戏曲创作经历

1945年,白先勇在上海美琪大剧院观看了一折昆曲,曲目是《牡丹亭》的一个片段,主角是梅兰芳和俞振飞,“虽然不懂,但印象深刻”,昆曲自此在少年白先勇心中扎下了根。15年后,白先勇完成了一部小说,名字就是当年上演的昆曲——“游园惊梦”。白先勇承认,昆曲是那部作品的灵感来源。1982年,他将小说《游园惊梦》改编为舞台剧在台北演出,很受欢迎。1983年,在台湾省参与《牡丹亭》其中两折折子戏的制作。1987年,在上海,上海昆剧团的《长生殿》唤起白先勇的昆曲梦,此前虽然台湾也有一些曲社剧团,但白先勇接触昆曲的机会却不多。同年,在南京观看张继青的《牡丹亭》,他和昆曲再一次结缘。

2003年,白先勇有了改编《牡丹亭》的想法,后又结识苏州昆剧院的两位青年演员——俞玖林与沈凤英。经过筹备,一部青春、美丽、崭新的昆曲《牡丹亭》诞生了;同年,发表论文《与余秋雨论 〈游园惊梦〉所涵盖的文化美学》,促进了他的昆曲艺术观。2004年,任总制作人参与制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并引起轰动,此后,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各地多次上演,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英国、希腊等地巡回演出逾200场。这个时期白先勇把自己的艺术目标锁定在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上,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和人际关系重新发掘和肯定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特别是昆曲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取得了艺术人生新的高度。2008年,制作新版《玉簪记》,获得好评。这两部戏,不仅为“昆曲新美学”树立典范,也培养了青年演员与数十万计的青年观众。2009年12月,牵手北京大学启动昆曲传承计划,该计划第一阶段计划用五年时间,从“学研”“新知”“推鉴”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昆曲文化周,优秀昆曲项目展演、推动数字昆曲工程,成立百位名人昆曲倡议大联盟,建立昆曲传承扶持基金等内容。

近年创作

2019年4月,白先勇编著出版小说散文精选集《我的寻根记》,该作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白先勇经典作品集,展示白先勇个人色彩的文学、艺术轨迹和生命历程,集结近年来演讲、访谈、文论,全面呈现了白先勇这些年的文学活动 。2020年,创作出版新作《美的复兴》,主要收录关于文学、艺术活动的新篇章,白先勇在书中谈小说的创作经验,谈昆曲的美学价值,谈《红楼梦》的前世今生,谈文化经典的保存与流传以及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2020年,白先勇创作新作《美的复兴》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