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
张大千(6张)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安良。1904年,从姐琼枝识字,读《三字经》等启蒙读物。1905年,从四哥文修习字,读《千家诗》。1907年,随姐从母习画,母曾氏善绘民间剪纸花卉。1911年9月,就读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华美初等小学)。1914年,就读重庆求精中学,后转江津中学。
青年时期
1916年,暑假与同学徒步返内江,途中遭匪徒绑架,迫为师爷,称之为“黑笔师爷”,经百日才脱离匪穴。同年冬,与表姐谢舜华定亲。1917年,东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学校学习染织,课余时间坚持自学绘画,学诗,学治印。其二哥张善孖也在日本。
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为师,因未婚妻谢舜华去世,痛而在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3月后还俗,奉命归川,与曾庆蓉结婚。婚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曾熙始,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提倡书法、绘画,对他影响颇深。曾熙始为他取名曰“猨”(亦写作蝯),省作爰。张大千在上海结识吴昌硕、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吴观岱、吴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
1925年,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内,举办平生第一次画展,展出没几天,100幅作品全部卖完。从此走上了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道路。1929年4月,以两幅作品参加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并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干事会员。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赴日本。
1932年,全家移居苏州,住网师园。其时,张大千潜心于历代名家画作,尤其是沉酣于石涛。1933年,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转年即辞职,专事创作。
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誉“五百年来一大千”。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张大千困居北京,由于侮辱日军,一度被日军扣押起来。1938年5月,逃脱,并只身离开北平,抵达上海。1938年底,和家人来到四川青城山上清宫居住,临摹宋元名迹。
中老年时期
张大千纪念馆藏张大千仕女图
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前后共计2年零7个月,共临摹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3年,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
荷花图1949年1月,创作《荷花图》赠毛泽东。1950年,应印度美术会之邀赴新德里举行画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岭年余,其间曾去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以之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作比较研究。在印期间所绘作品多精细工笔,且有《大吉岭诗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迁居阿根廷。
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圣保罗购地150亩,建中国式庄园──八德园,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画以《大风堂名迹》4册在日本东京出版。1956年,首次欧洲之行,赴法国与毕加索会见。期间,大陆的家人秉承张大千的意愿,将壁画临摹品二百二十件全部交给国家,受到周恩来的肯定。
1957年,以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此后,又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香港等办画展。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修园名曰环筚庵。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
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1973年,捐赠作品108幅给台北历史博物馆。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于台北外双溪筑摩耶精舍。晚年思乡而不得归,于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