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早在唐朝就传入我国。蒙·元时期,随着蒙古人西征,大批中亚穆斯林被带到中国。元朝建立,伊斯兰教已随其信奉者遍及全国各地。起初蒙古人信奉萨满教,后来随着蒙古人东征西战、统治地迅速扩大,相比之下,原始的萨满教显然不能适应蒙古统治者的需要。
1264年,忽必烈随吐蕃萨迦派僧侣八思巴受戒,皈依藏传佛教,后妃、皇子、公主及诸王也纷纷接受灌顶,崇奉喇嘛教成为宫廷达官显贵的一种时尚。后来因统治的需要,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伊斯兰教也有一席之地,成为元代的一支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元朝境内伊斯兰教的传教事业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蒙古诸王、忽必烈之孙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
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所征服的大片领地仿效中原汉族封建王朝的传统,正式建国号为大元。为了加强对所征服地区的统治和巩固自己所取得的帝位,忽必烈派遣宗王和一些大臣率军镇守全国各地。这些军队按种族差异和征发地区的不同,主要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后新编的军户)四种。西北地区正是蒙古军和探马赤军防卫的重点。镇戍于各地的色目军变多被列入蒙古军编制。
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将他的第三个儿子忙哥剌封为安西王,镇守唐兀之地(今宁夏、甘肃、陕西等)。第二年“诏安西王益封秦王,别赐金印,其府在长安者为安西,在六盘者为开城,皆听为宫邸”,明确了忙哥剌的统辖范围。而忙哥剌统领的关陇河西地区正是从西域进入中原的交通要道,因而分布在这一带的回回人相当多,忙哥剌命令司天少监克里玛丁每年将推算写造的回回历给这一地区的回回人颁布使用。
至元十七年(1280)忙哥剌病亡,阿难答袭封为安西王。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为“皇孙阿难答立衍福司,职四品,使、同知、副使各一员”,标志阿难答已成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死,忽必烈孙子,孛儿只斤·真金第三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取得帝位。从此阿难答加紧扩充实力,一方面借口民饥向朝廷要粮饷、军械。“贞元元年,赐安西王甲胄、枪挝、弓矢、藁鞯等十五万八千二百余事”。大德元年,赐安西王钞三万锭。第二年安西王又遣使来告贫,成宗言:“世祖以分赉之难,尝有圣训,阿难答也知之矣,诺言贫乏,岂独汝耶,去岁赐钞二十万锭,又给以粮。今与,则诸王以为不均,不与,则汝言人多饥死。给其粮万石,择贫赈之。”另一方面,阿难答请立王相府,管理地方行政事务。贞元二年,安西王相铁赤、脱铁木而等到大都面陈设立王相府事宜,帝曰:“去岁阿难答已当面陈,朕以世祖定制谕之,今复奏请,岂欲以四川、京兆悉为彼有耶?赋税、军站皆朝廷所司。今姑从汝请,置王相府,惟行王傅事。”
元成宗对阿难答虽多方限制,但西北地区军政大权基本被阿难答控制。成宗去世时,阿难答的统治势力已南达四川,西到吐蕃,西北抵哈剌火州。包括陕西、宁夏、甘肃在内的西北大片领土。
阿难答及其部下皈依伊斯兰教,这是中国伊斯兰教史发展上不可忽视的一件大事,对壮大元代穆斯林队伍及西北回族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搞清阿难答及他的蒙古军主要驻防地是很有必要的。《元史》载阿难答官邸有两处,一为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一为开城(今宁夏固原南四十里开城乡)“王府冬居京兆、夏徙六盘,岁以为常”。至元十四年,改安西王傅铜印为银印,第二年又改京兆府为安西府。《史集》又载:“忙哥剌之子,宗王阿难答所领有的唐兀惕地区,他率军居于该处的察罕脑儿境内。”“阿难答禹儿惕(驻地)在一处察罕脑儿的地方,并在该处建有一宫殿。”《元史·泰定本纪》也载“泰定元年,遣湘宁王八剌失里出镇察罕脑儿,罢宣慰司,立王傅府”。泰定三年,又“道八剌失里出镇阿难答之地”,泰定四年“命湘宁王八剌失里出镇察罕脑儿”。通过以上资料互相印证,阿难答的确在察罕脑儿驻有重兵。
据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考证,察罕脑儿蒙古语意为“白湖”,以为该地位于河套地区,在榆林以西,怀远(今横山)以北,陕西省北部,《辞海》记载成吉思汗曾在此建有行宫,后忙哥剌被封为安西王,以此地做行宫,属陕西省行中书省,辖黄河以东盐、夏州等地。它南通京兆、东向大都,西去河西走廊,是元朝一个重要驿站。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立宣慰司都元帅府于察罕脑儿”。世祖二十二年,“延安置屯田鹰坊总管府,其火失不花军逃散者皆入屯田。今复供秦王阿难答所部阿黑答思饲马及输他赋”。安西王阿难答为何又称秦王?据《元史·诸王表》载:“忙哥剌,至元十年诏安西王,益封秦王,别赐金印,其府在长安者为安西、在六盘者为开城,皆听为官邸,十七年薨,二十四年中书奏,王次子按擅不花袭秦王印,诏阿难答为安西王。其秦王印宜上之,然其后犹称秦王阿难答。”后来,按檀不花所署王傅罢之,因此也称秦王阿难答。
自忽必烈建元,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集中表现在皇位争夺上。自忽必烈死(1294年)至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立(1333年),短短四十年间,元朝最高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先后更换了十个皇帝,其中在位最长的不过十数年,而统治最短的仅一个多月。为了争夺封建皇位的宝座,元统治集团在兄弟之间、叔侄之间开展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成宗晚年多病,朝廷政务由一些大臣来处理,皇后卜鲁罕和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分别执掌朝廷大权。大德三年,元成宗派遣其侄海山(元武宗)出镇漠北,成了漠北镇边亲王,取得了军权,这就为后来争夺帝位打下了基础。
随着成宗病情加重,朝廷内部斗争日渐加深。大德九年六月,立皇子德寿为皇太子,斗争的主动权似乎掌握在卜鲁罕皇后一边。卜鲁罕为消除异己,曾贬武宗母亲与母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于怀州。同年九月皇太子德寿病死,成宗病情又日益加重。卜鲁罕皇后恐武宗继位,必报前仇,所以成宗一死,即刻召安西王阿难答及诸王明里帖木儿入朝,共商继位大事,“成宗崩,安西王阿难答乘间谋继大统,成后及丞相阿忽台,诸王明里帖木儿皆阴为之助”。
朝廷中一些回回官员与前平章伯颜等形成拥立阿难答的一方。另一方是怀宁王海山及母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支持者是右丞相哈剌哈孙等。阿难答与明里帖木儿于五月先至京师。时海山还在漠北,右丞相哈剌哈孙密遣使北迎海山于漠北,南迎爱育黎拔力八达和太后于怀庆(今河南沁阳),而成后已密谕通政院关闭城门,中断与外界联系。哈剌哈孙等先日署文书,才得以出城。而另一方面,左丞相阿忽台、平章都马辛、前中书平章伯颜、中政院使怯烈、道兴,诸王明里帖木儿等共推卜鲁罕“垂帘听政,立安西王阿难答”。并定于三月三日发难。二月底,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太后至京师,“有言安西王谋以三月三日伪贺仁宗千秋节,因以举事者”。此时有人对哈剌哈孙言:“先人者胜、后人者败,后一垂帘听政,我等皆制于人矣,不若事先而起。”并将此事告诉爱育黎拔力八达,“诈称武宗遣使召安西王计事,至即执送上都”。哈剌哈孙等提前一天发难,阿难答成了阶下囚。左丞相阿忽台、中政院使怯烈被杀,爱育黎拔力八达以监国名义掌权,遣使北迎海山。五月,海山至上都继位,废卜鲁罕皇后,出居东安州赐死。安西王阿难答和诸王明里帖木儿亦皆赐死,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弟。至此,这场封建皇室内部的帝位之争以阿难答失败而告终。
阿难答死后,安西王的领土被转封给帮助元武宗海山夺取帝位的爱育黎拔力八达。他镇守川陕地区时,对伊斯兰教不支持,并从严限制。但是伊斯兰教在西北地区已成气候,正处在方兴未艾,生气勃勃的上升阶段。阿难答及其部下的改宗伊斯兰教,对宁夏地区该教的传播发展和回族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