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祝穆

祝穆(南宋学者)

祝穆
祝穆(1190年-1256年),少名丙,字和甫、伯和、和父,晚号樟隐老人。徽州歙县人,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祝确之曾孙,祝康国之子,祝洙之父,南宋学者。祝穆早年随父母侨居建宁崇安县。其父病逝后,于庆元四年(1198年)冬十二月十六日,祝穆与弟祝癸由家人护送到建阳考亭沧洲精舍,受学于朱熹及其门弟子。祝穆中年后,游历闽、越、吴、荆、楚等地,饱览山川地理,了解风土人情,立志著述。晚年卜居建阳麻沙南溪。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祝穆去世。祝穆著有《方舆胜览》七十卷、《古今事文类聚》一百七十卷、《文公朱先生年谱》和《四六宝苑》等。

  • 别名祝丙
  • 伯和、和甫
  • 樟隐老人
  • 所处时代南宋
  • 出生日期约 1198年
  • 逝世日期1258年
  • 主要作品方舆胜览、事文类聚
  • 本名祝穆
  • 祖籍婺源

祝穆其先新安(今安徽歙县,一说建阳)人。祝洙之父。曾祖祝确为朱熹的外祖父,父祝康国是朱熹表弟,跟随朱熹母祝氏居崇安。与弟祝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

祝穆少年丧父,读书于朱熹家塾。20岁,朱熹命黄干为他举行冠礼。乾道初,祝穆与其弟一起随朱熹到建阳云谷晦庵就读,受黄干、蔡元定教诲。他嗜书,手不释卷,于书无所不读。青年时,往来于吴、越、荆、楚之间,所到必登高探幽,临水揽胜,遍访民情风俗,这为他晚年著述积累丰富资料和感性知识。

晚年,祝穆卜居建阳县麻沙水南,名其庐“南溪樟隐”,集朱熹生前手迹,匾于厅堂楣额。在厅右小屋取朱熹生前所书“岁寒”二大字,以表古樟之雅。与隐庐相对,又筑小楼四楹,取张南轩所书“藏书楼”三大字,揭匾楼上。在这优美舒适的环境,开始他晚年的著作生涯。凡经、史、子、集,稗官野史,金石刻,列郡志,“有可采摭,辄抄录”。祝穆善于写文章,“下笔顷刻数百言”。在麻沙水南隐居期间,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一是类书《事文类聚》170卷;一是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70卷。

他不仅自编书籍,而且自家刻书发行。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有市侩之徒将祝穆《方舆胜览》自刻本改名《节略舆地纪胜》翻刻。祝穆上诉保护版权,官府下令“追人、毁板”。这时祝穆经过几年编纂,雕版费用,据称“浩瀚”。他不仅是刻书家也是藏书家。其家境不算富裕,却仍节省开支,购聚书籍,建筑小书楼以为藏书之处。

祝穆于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十一月撰成《南溪樟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当年逝世,谥“文修”。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