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孟,字公辟,父周仲敕赠国子监典簿文林郎,家学渊源。其年幼早慧,入塾课读时,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师命其赋诗,下笔就成。十岁便熟读《五经》,尤精《易》。家中亲朋戚友对他十分赞赏,谓他长大必光大门庭,乡人也引以为荣。其年轻时就任福州州学教授,是一位通晓古今,学问渊博的学者。其与太师文忠陈襄、国子监直讲陈烈、宝文阁侍制国子监祭酒郑穆,世称“海滨四先生”,共同提倡经学,持经讲道,门生七百余人。自庆历以后,历任福州太守的蔡襄、曹颖叔、刘夔等皆亲临学舍,询问经义。希孟之名益显,朝廷诏赐粟帛,命为将仕郎,试国子监四门助教,宋神宗加赠修职郎,理学贤儒,诏祀乡贤祠。刘夔、曹颖叔、蔡襄、曾伉等率从教门生七百余人,妆塑先生神像于九仙山嘉福院。著有祭文一卷,藏布政司礼房及侯官县礼房,子孙到府学拜祭,收领胙肉。
南宋景定五年(1264),福州百姓在乌石山上,为“海滨四先生”建造专祠奉祀,春秋两祭。
理学在闽中的发展,最初由周希孟等人倡导,后来杨时、游酢、胡安国等人热心传授,广为传播,后由朱熹集其大成。所以,“海滨四先生”有“闽学先驱”之称。
周希孟著有《诗义》十卷,《易义》十卷,《春秋义》十二卷,《周四门文集》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