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真德秀

真德秀(南宋后期理学家、官员)

真德秀
真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0日),本姓慎,字实夫,回避宋孝宗赵昚的名讳,改姓真,字景元、希元,号西山先生,建宁府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人。南宋后期理学家、名臣。早年受教于朱熹的弟子詹体仁。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及第,起家南剑州判官。开禧元年(1205年),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担任太学正。嘉定年间,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起居郎、著作佐郎、太常少卿、江东转运副使,出知泉州、隆兴、潭州、福州,迁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宝庆元年(1225年),史弥远矫诏废黜太子并且拥立宋理宗即位,上书为济王鸣冤,受劾落职,归家著书。绍定五年(1232年),随着宋理宗崇奉理学,重获起用,担任泉州、福州的知州。端平元年(1234年),拜户部尚书,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二年(1235年),升任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八岁,获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文忠。真德秀政治上颇有建树,立朝为官,敢于直言;治理地方时,重视人伦教化,颁行仁政。学术上,以朱熹为宗,成为理学正宗传人,与魏了翁齐名,开创“西山真氏学派”,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修《大学衍义》,成为元明清三代必读之书。著有《西山文集》,传于世。(概述图来源)

  • 别名真文忠、西山先生
  • 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为希元
  • 西山
  • 所处时代南宋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福建路建宁府浦城县
  • 出生日期1178年10月27日
  • 逝世日期1235年5月20日
  • 主要成就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创“西山真氏学派”
  • 主要作品《西山文集》
  • 本名真德秀
  • 官职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
  • 追赠银青光禄大夫
  • 谥号文忠

少年勤学

真德秀于宋孝宗淳熙五年九月十五日(1178年10月27日)出生在福建路建宁府浦城县的一个贫寒之家。他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初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改为字希元,号西山。

真德秀自幼聪颖,四岁开始读书,即能一过成诵。真德秀从小爱好学习,在学习中勤奋过人。他曾经晚上从学校回来,将书放在枕旁,深夜还在蚊帐中看书,以至蚊帐被蜡烛薰成黑色。当其他儿童玩水游戏之时,真德秀就把这些儿童的书取来阅读熟了。

真德秀十五岁时丧父,其母亲吴夫人在穷困中操劳家计,供他学习,抚养其成长,使他获得了专心学习的机会。同郡人杨圭见真德秀如此刻苦,十分惊讶,于是带他回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科举入仕

庆元元年(1195年),十八岁的真德秀考中举人。

真德秀像庆元五年(1199年),真德秀与岳父杨圭同时进士及第,入仕任南剑州(今南平)判官。

开禧元年(1205年),得到倪思的赏识和点拨后,真德秀经过勤奋钻研,又中博学宏词科,成为知福州(今属福建)、福建路安抚使萧逵的幕僚。次年入朝任太学正。

嘉定元年(1208年)春,真德秀升任太学博士,为礼部点检试卷官。典举官楼钥、倪思对他特加关照。五月,召试学士院,问以当世之务,对言“有深可畏者二,当图者三,有不足虑者四”,不久升任秘书省正字,兼任御试编排官兼玉牒所检讨官。年末,真德秀开始跟随杨简学习,但以职务之故,没有能够探究其学问的精微,终成遗憾。

嘉定二年(1209年)二月,真德秀出任校书郎。应召轮对时,他上奏二札:先是陈言灾变都是由朝中的贪官污吏导致的,再说韩侂胄当政时所修《玉牒》《会要》都有迎合圣意而夸张的成分,须加辨正。之后又兼沂王府(宋宁宗兄弟赵抦)小学教授,以正理启迪沂王嗣子赵均(宗室赵希瞿之子,为后太子赵竑)。同年秋,代理太常卿,侍从宁宗祭祀于明堂。其后,朝廷追赠其父为承奉郎。冬十二月十八日,朝廷下诏令其兼任直学士院,请辞,未获允。

立朝刚正

嘉定六年(1213年)二月初七日,真德秀官拜起居舍人,请辞;二月初八日,下诏不允。外戚杨次山(宋宁宗皇后杨桂枝之兄)进封郡王,真德秀起草制诰。继而又上奏札,援引汉代贤戚樊宏、阴兴右故事警示宁宗。十月,真德秀上殿以金朝将要灭亡上奏,条陈事件以“祈天永命”为主,再论蜀地为必争之地,需要加强军备。当时史弥远操纵台谏,控制言路,其党羽薛极、胡榘大行其道,真德秀多次上书抨击弊政,与袁燮、柴中行相应和,激怒史弥远,于是被差遣充任金朝贺登位国信使。十一月,真德秀行至盱眙,恰逢金中都大乱,道路不通,于是滞留边境两月而返。期间,真德秀遍观两淮山川形势,咨访军民疾苦,大有筹划经营之志。

嘉定七年(1214年)正月,真德秀返都。二月一日,等到他上殿汇报路途见闻时,真德秀权衡了宋、金、蒙三方的关系,称金朝以南京(今河南开封)为首都,说明金朝已经形势危急,则岁币可以停止。七月二十五日,直前奏事,开头便陈言金人移都汴京十分值得忧虑,继而旁征经史及本朝故事,以苟安为非计,国家“自立之本”、“自立之具”。在贴黄中又陈言岁币宜绝,否则将召侮致寇。他的意见被宁宗采纳。

当时,权臣史弥远以爵禄笼络朝臣士子,真德秀看到史弥远并非想振兴图强,而只是在执政之初就采纳理学人士刘爚的建议,崇尚理学,收买人心。不满地对刘爚说:“我们必须快点离去,使庙堂知道世上也还有不肯从官的人。”虽然史弥远进行挽留,但真德秀去意坚决,同年十一月,真德秀出任秘阁修撰、江东路转运副使。

历官湘赣

嘉定八年(1215年)春二月初一日,真德秀至信州永丰县界交接事宜,刚上任便访问民疾,施行惠政。春末,以宣城县既遭潦伤,复催旱灾,奏乞豁放去岁零苗。之后与帅臣胡槻共议赈灾事宜,胡槻笑他迂腐,真德秀委派广德军教授林庠襄助。夏四月,真德秀访求民疾,见江宁县城南厢居民因旱灾而流亡,同安抚司奏乞为代输和买。真德秀还弹劾了新徽州知州林琰。十二月,真德秀巡历至黄池镇,百姓数千人遮道,控诉史弥远亲属史弥迥侵凌百姓土地的事情,于是命僚属查得事实。之后真德秀便上奏乞罢黄池镇行铺。

嘉定九年(1216年)正月,真德秀因为知宁国府张忠恕为政阴狡苛暴而弹劾他。二月二日,朝廷将张忠恕罢黜,并令江东提举李道传兼府事。其后,真德秀闻知朝廷将以陈广寿为宁国府知府,又上奏称其为政贪残横暴,乞请收回新命。

嘉定十一年(1218年)正月初一日,权相史弥远生日,门人争着为他歌功颂德,官吏竞相献上瑰丽珍宝,真德秀遂上书规讽,并以诸葛亮的道德功业告诫他。夏四月二十九日,海盗侵犯泉州,真德秀令左翼军前去收捕,听闻拨发官进勇副尉王大寿奋力战死,于是作文祭奠,并厚恤其家。七月二十二日,因肃清海盗有功,朝廷特赐转一官。十一月,委派观察推官李方子、知晋江县徐叔用、左冀军副将丘仝等,审视沿海军事形势。随后,斟酌各人所言,条列十事,奏请枢密院措置。

嘉定十二年(1219年)秋,真德秀升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兼江西安抚使。离任时,真德秀问属下治理泉州的得失,李方子用“尽己之忠”“不息之诚”来回答他。

嘉定十三年(1220年)六月,真德秀奏请治兵选将、缮城饵盗等便民五件事。这些还没来得及施行,母亲吴氏就因病逝世,他丁忧归故里。

嘉定十五年(1222年)九月六日,真德秀服除,被起复为宝谟阁待制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兼湖南安抚使,上书请辞。在任期间改酒类专卖为收商税通商,取消田税正额之外以“捧撮米”每石增收一斗七升的附加税等苛政。

直言落职

真德秀像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宋宁宗去世,史弥远扶持宗室赵贵诚继位,改名赵昀,是为宋理宗。九月,朝廷召回真德秀,任命他为中书舍人兼侍读,两天后又升改为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侍读。真德秀对史弥远擅权废立不满,不仅一再辞免新命,迟迟不赴任,直到同年十二月才离潭州,又请假便道回家乡浦城休假。并再辞新命请求依旧任地方官。

宝庆元年(1225年)五月,真德秀赴任途中时,史弥远派使者杨迈警告他不要提及史弥远废立之事。六月初,真德秀到达临安,得知济王赵竑已被史弥远害死时,更加不满,一月之间四次上书辞去直学士院,七月初终于辞去直学士院而只任礼部侍郎。并一再为济王辩解,并指出:“霅川之议(指杀害赵竑后的善后事宜)不询于众。与赏罚徇私,馈赂公行。”

八月初,一再请求以宫观闲差就医养病。史弥远深觉真德秀的名望对其产生威胁,又因为在对济王赵竑追赠方面与其意见不合而受到史党给事中王塈、盛章攻击,因而又三次自请黜责。二十七日,殿中侍御史莫泽弹劾真德秀歪曲事实地议论济王的事情,有悖纲常。次日,朝廷下诏让他提守宫观。九月二日,真德秀除焕章阁待制、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任便居住。真德秀自知不为史弥远所容,因而自请辞免待制及宫观而获准。十一月二十七日,史弥远又指使谏议大夫朱端常弹劾真德秀奏札诋毁济王一事,真德秀遂遭落职罢祠。

宝庆二年(1226年)二月初六,监察御史梁成大为了迎合史弥远,上书称真德秀有五大恶,请加以贬斥。理宗却回护:“孔子处事待人从不做太过分的事。”于是真德秀得以保全,安然退归故里著书立说。

起复回朝

绍定四年(1231年)春正月,真德秀以庆寿恩官复宝谟阁待制、玉隆祠。六月,在崇奉理学的活动进一步加强的形势下,真德秀与原遭贬谪的魏了翁,同时恢复原职名及宫观祠禄。

绍定五年(1232年),真德秀被起知泉州,进官徽猷阁学士。

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二十四日,史弥远病死,理宗亲政,便将史弥远打手袁韶、李知孝、梁成大等加以贬降,命洪咨夔、王遂为监察御史。十一月二十八日,礼部郎中洪咨夔奏请召真德秀、魏了翁入朝。于是真德秀升任为知福州、福建安抚使。

端平元年(1234年)四月,真德秀被召为户部尚书。五月,门人弟子王迈等编类《真西山集》二十余卷刊行。九月到临安后,改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在入见时,理宗为了表示对他的欢迎,亲自起身迎接,并说:“爱卿离开临安已有十年,我每次想起都更加思念贤臣。”真德秀以《大学衍义》进,受到理宗的嘉纳。当时真德秀的声望达到了“百口交颂,以为正学大宗”的程度。但由于真德秀年事已高,未有大作为。

端平二年(1235年)三月,真德秀奉命知贡举,选即升任参知政事,“同编修敕令、《经武要略》”,但他当时已经患病,未及有所作为,即于四月罢政,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闲居养病。五月甲午日(5月20日),真德秀病逝,享年五十八岁。理宗闻讯后震悼,为他辍朝,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文忠”。

身后追封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朝廷下诏以真德秀配飨朱熹祠。

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八月,朝廷追封真德秀为福国公。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8年)六月,朝廷下诏让真德秀从祀孔子庙庭。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朝廷追封真德秀为浦城伯。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