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张芝

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

张芝
张芝(?—192年),字伯英,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省瓜州县)人。东汉书法家、“草书之祖”,大司农张奂的儿子。出身名门,拒绝朝廷征召,潜心研习书法。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没有真迹传世,仅存《八月帖》等刻帖。汉献帝初平三年,去世于家中,著有《笔心论》,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 中文名张芝
  • 别名张伯英
  • 民族汉族
  • 逝世日期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
  • 职业书法家
  • 主要成就创今草,被誉为“草圣”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书法四贤”
  • 出生地瓜州县(今属甘肃酒泉市)
  • 代表作品《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 所处时代东汉

作品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郡源泉县(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四道沟老城一带)人,字伯英。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书圣”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辈书家有两个:一个是曹魏的钟繇,一人是东汉的张芝。他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余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见孙过庭《书谱》)“耽”,是沉迷,特别爱好的意思。连王羲之都自叹弗如,可见张芝对书法的热爱程度。

亲属成员

爷爷:张享,汉阳太守。

父亲:张奂,度辽将军、护匈奴中郎将、大司农、太常卿。

弟弟:张昶,著名的书法家,善于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