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维出生于1897年(一说生于1898年),1915年在上海复旦大学附中毕业后,就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保送美国哈佛大学留学,研究哲学,得到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又到德国柏林大学专攻物理和弹道学。
俞大维纪念馆1927年浙江省长陈仪派葛敬恩和蒋介石联系,参加国民革命军。事机不密为当时的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所知,派朱梅村包围梅花碑浙江省长公署,将陈仪押送南京。后经人说项,总算无事。孙传芳失败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当时陈仪在南京尚无正式名义,于1928年派他到德国考察军事,实际上是向德国的兵工厂洽购军火,因为陈仪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以后,又就读日本陆军大学第一期毕业,是正规的军事学校出身,对军械方面是比较在行的。陈仪不谙德文,对德国兵工制造情况也不甚了解,所以在出国以前,向各方探询我国旅德人士中是否有熟悉德国兵工制造方面的人员,以便到德国后作为一个咨询的对象。这时候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院长是谭延闿,谭是湖南人,他的父亲谭钟麟也当过清朝巡抚,和俞家是世交。同时谭延闿的儿子谭伯羽这辰光也在德国柏林大学读书,所以陈仪临行的时候,谭延闿写了封信托陈仪带交谭伯羽。陈仪到了德国柏林以后,找到了谭伯羽交给他父亲的信札,同时问他有无懂得兵工制造的人才,谭伯羽就把俞大维介绍给陈仪。
陈仪在俞大维的协助下,经过几度的参观和研究讨论,和德国的军火商人签订了几宗军火交易,依照国外军火商人的规矩,凡是购买军火的都有5%的“回扣”。中国从清末的李鸿章开始,也都收受回扣。陈仪平生以廉洁自持,当时他拒绝收受回扣。可是俞大维却向陈仪建议:如果拒绝“回扣”,白白便宜了德国的军火商人,不如收了“回扣”,上交国家,这样于个人的清廉操守无损,而国家也有实利可得。结果陈仪采纳了俞大维的建议。陈仪回国后就把这项回扣上交,很为蒋介石嘉许,任命陈仪为军政部常务次长。这时候军政部长是冯玉祥。
俞大维于1932年回国,初时任国民政府参谋部主任秘书。这时陈仪是以军政部常务次长兼任兵工署署长,他赏识俞大维的才干,又是弹道学专家,所以向蒋介石保荐。在1933年俞大维就出任兵工署署长,副署长是洪中。
俞大维担任兵工署署长12年之久,在他任内对所属兵工厂竭力整顿,如购置新式机器,调整人事,改进沈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等,都是为当时所称道的。
在兵工署署长任内,俞大维也和旧官僚一样,喜欢引用亲戚故旧。当时兵工署内有句流行的话:“曾、左、余(俞的谐音)、孽(聂的谐音)。”原来兵工署里,有一位科长名叫曾昭六,是曾国藩的曾孙,也就是俞大维的表兄弟;兵工署的秘书左某某是左宗棠的侄孙;俞就是俞大维本人;兵工署里还有一位科长聂贻荪,美国留学生,是浙江巡抚聂缉椝的孙子、上海实业家聂云台的儿子,聂缉椝是曾国藩的女婿,所以聂贻荪也是俞大维的表兄弟。这四个人的姓氏合起来念,就是“曾左余孽”了。这句话,在当时兵工署内是尽人皆知的。1945年俞大维升任军政部次长,仍兼任兵工署署长。1946年改任交通部部长,离开了兵工署。
1949年俞大维随同蒋介石逃台,初任美援运用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出任防务部门部长。后又被聘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资政。
晚年,他关心海峡两岸关系,希望两岸和平,反对台湾独立。1993年7月8日,俞大维病逝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