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姚燧

姚燧(元朝文学家)

姚燧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国元代文章家、诗人。姚燧生于元太宗英文皇帝十年(1238年),3岁而孤,由叔父姚枢抚养长大,早年就学于名儒许衡。38岁出仕,历官奉议大夫、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直学士、大司农丞等,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大德九年(1305年),拜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元武宗至大时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皇庆二年(1313年),卒于家,年七十六。姚燧诗、文、词、曲兼擅,尤以文章著名。为文追求气脉贯通,形成纵横开阖、雄深雅健的文风,现存《牧庵集》36卷。吴善序其集云:“文章众称一代之宗工者,惟牧庵姚公一人耳。”除文章外,姚燧在诗歌、词曲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据查洪德《姚燧集》,姚燧诗歌共计149首。其诗以古体见长,五言古诗38首,如《夕佳亭》《云东楼》等。姚燧散曲今存小令19首,套数1套。散曲内容涉及言志抒怀、男女恋情和写景咏物诸多方面。

  • 别名姚牧庵
  • 端甫
  • 牧庵
  • 所处时代元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河南洛西(今属河南洛阳)
  • 出生日期1238年
  • 逝世日期1313年
  • 主要作品牧庵文集
  • 本名姚燧
  • 原籍柳城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朝阳)。他的祖先在辽金两代做过高官,伯父姚枢,金亡后仕蒙,后来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汉族儒臣。姚燧三岁那年父亲姚格亡故,伯父姚枢收养了他,并对幼年的他非常关切,要求也十分严格。在为姚枢撰写的碑文中,姚燧曾云:“燧三岁而孤,公卵翼之,不知其蒙暗,教督而急”。这引起了有“关西夫子”之称的河南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奂的关注。杨奂卒前,将其次女许醮与姚燧。这一段时期,在姚枢指导下,他主要学习了《小学》《四书》。

十三岁,姚燧在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境内)认识了前来拜访姚枢的元代大儒、著名理学家许衡。十八岁时,他在长安正式拜许衡为老师,学习理学。史称许衡善教,“其言煦煦,虽与童子语,如恐伤之”,又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姚燧从许衡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再加上他学习刻苦,长进很快。可以说在许衡等的影响下,姚燧前期主要以理学者的面目出现,这对他后来成长为一个文学家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姚燧文学思想中的理学因素和许衡有很大关系,这也影响到他的创作。

二十四岁,姚燧“始取韩文读之”,深为其古奥硬朗、雄刚昂仰的风格所吸引,这使他对当时文坛承袭金文,宗宋尚苏而流于滑易骫骳的文风更加不满,决心通过自己的实践走出一条变革文风的路子来。

至元八年(1271),许衡因与权臣阿合马不合,辞去中书左丞,转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开国子学,择蒙古弟子以教。他奏召十二弟子为伴读,分置各斋,为斋长。姚燧为其中一人,遂应征至大都。十二年,姚燧被任命为秦王府文学,从此走上了仕途。此后的五年中,他随元军到地方去安辑人民,兴办学校,致力于抚平元宋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这五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年三人蜀,十病九归秦”。诗句中流露出无限怀念之情。至元十七年,姚燧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对无罪误人和连累关押在狱者,“皆纵释之”,“人服其明决”。后三年,转任山南湖北道按察副使,于次年按部澧州,赈灾济民,兴利除弊,“孜孜如弗及”。仕途经历使他看到当时官僚的腐败黑暗,也使他认识到战争给社会造成的百业凋零、满目疮痍的巨大破坏,他深深体味到当时民众所处的苦难境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夏,朝廷以翰林直学士征召他。此后他又断断续续地任过大司农丞、翰林学士、江东廉访使和江西行省参政,都以尽职尽责著称。大德十一年(1307)冬,姚燧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也是最后一次转机:元廷仿汉征四皓故事起用姚燧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久于文坛,又至此高位,使当时的文人对他的修史为文多推崇有加,奉之为文坛盟主。姚氏馆内名人出入(如阎复、胡祗遹、尚野、吴澄、袁桷、邓文原、元明善等),跟随他学习古文的也云集影从(如张养浩、贯云石、孛术鲁翀、李泂、谢端、李之绍、刘自谦等),真可谓是门庭若市,象笏满床,国内域外都以求得姚燧文章作为荣耀。至大四年(1311),武宗、成宗《实录》终于修成,进之后不久,姚燧得告南归。皇庆二年(1313)九月十六日,卒于家中,享年七十六岁,元廷谥之曰文。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