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杨开慧

杨开慧(革命烈士、无产阶级战士、毛泽东妻子)

杨开慧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字云锦,乳名霞,女,汉族,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清泰都乡板仓(现开慧镇开慧村),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伦理学家、教育家杨昌济独女、毛泽东妻子。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与毛泽东结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4年6月,同向警予组织女工夜校;1925年2月,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并担任教员;1927年,于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10月,于长沙板仓被捕;1930年11月14日,殉难于长沙识字岭,时年29岁。2009年9月1日,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 中文名杨开慧
  • 别名杨霞、霞姑(乳名)
  • 性别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清泰都乡板仓(现开慧镇开慧村)
  • 出生日期1901年11月6日
  • 逝世日期1930年11月14日
  •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 政党中国共产党
  • 代表作品偶感
  • 主要成就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童年经历

板仓红霞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卧室20世纪初,中国历经多次灾难,包括战争和革命。湖南因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影响,人民发起了反抗。在这段动荡时期,湖南发生了一系列反抗事件,杨开慧就在其中度过了童年。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1月6日,杨家厢房传来一声新生婴儿的啼哭。尽管是女孩,家人珍视她,父亲取名开慧,字云锦,号霞,希望她能为社会贡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其父杨昌济东渡日本留学,改名“怀中”,意为心怀中华,在东京弘文学院与鲁迅为同学。后前往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攻读教育学、苏格兰的勒伯丁大学继续学习。父赴日留学期,杨开慧在板仓与母亲向振熙生活。离开长沙城约百里,虽不见洋枪洋炮,但百姓生活艰辛。她常去邻居缪四叔家玩,学到了一些劳动技能。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湖南遭受洪水袭击,形成巨大灾害,数百里江面漫过汪洋,漂浮尸体。受灾者四处乞食,时属政府无视民众需求。杨开慧见母亲和邻居将家中粮食分给灾民,这深深影响了她的童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杨开慧就读于杨公庙官立第四十小学(今长沙县开慧镇开慧小学)。学校建筑古老,光线昏暗。班级只有一个,七八个女孩围坐一张方桌,学习国文、算术等课程。

清宣统三年(1911年),杨开慧只读了三学期的杨公庙小学就转学到了隐储女子师范学堂附属小学(今开物中学)。学校由黄先生创办,氛围开明,图书丰富。她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和社会科学书籍,父亲来信鼓励她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因此她更加勤奋。有一次生病未能上课,她写信给同学表达了对学业的焦虑,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青年时代

导师引路

民国二年(1913年),父亲留学回国,受邀到隐储女子师范学堂附属小学演讲(今开物中学),并告知杨开慧全家即将迁往长沙城。来到长沙后,杨父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直到民国七年(1918年)赴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在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属小学(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上学。

长沙的“板仓杨寓”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师杨昌济的住所,也是学习交流的场所。毛泽东等志同道合的学友常在这里聚集,进行学术和思想讨论。杨开慧作为其中一员,聆听他们的交流,专心学习。毛泽东的理想和热情深深感染着她,激发了她改造社会的渴望,坚定了她的信念,立志成为一个有益社会的人。

红豆相思

1918年6月,怀中先生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成为伦理学教授。杨开慧随全家迁往北京,住在鼓楼附近的豆腐池胡同9号(现杨昌济故居);8月19日,毛泽东应怀中先生介绍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领导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在怀中先生家,毛泽东和杨开慧相爱。他们经常在北京故宫、西山和北海桥头漫步,讨论感兴趣的话题。毛泽东与同志们讨论马克思主义和勤工俭学,杨开慧也参与其中。在毛泽东的指引下,她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告别杨家,离开北京前往上海拜访了《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回到长沙后,他成为修业小学的历史教员。毛泽东和杨开慧分别时,约定互通书信。在书信中,毛泽东称呼杨开慧为“霞”,而杨开慧称呼毛泽东为“润”。

五四觉醒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杨昌济病重,杨开慧日夜守候在他的病床前。湖南学生组织了反日爱国运动,毛泽东积极参与,寄来《湘江评论》;秋冬季,勤工俭学运动兴起,杨昌济病情恶化。家人探望时,杨开慧展示了对社会不公的关注,提出了对革命的信心;12月10日,杨开慧收到毛泽东来信,得知他要来北京,非常高兴;12月18日,毛泽东赴京代表团到达北京,积极推动“驱张”(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斗争。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先生在北京逝世。毛泽东等亲友安排杨开慧一家扶柩回故乡板仓。

离京返湘

1920年1月,杨昌济在北京去世,后杨开慧随家人返回湖南长沙,在李肖聃的帮助下,进入了长沙福湘女中选修班学习。

在长沙福湘女中,杨开慧受五四运动影响,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她鼓励同学参与社会进步活动,传递进步书刊,并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提高同学觉悟。作为唯一剪短发的学生,学校要求她留长发,但她坚持:“剪短发,是我的自由”。

风华正茂

中学时代,杨开慧在毛泽东领导下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从事宣传工作,积极参与学生运动。

1920年初冬,杨开慧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女团员之一。她组织宣传队,深入工农,宣传革命理念,反对封建统治。同时,她积极支持失学青年的复学斗争,并努力推动妇女解放运动。

杨开慧和毛泽东1920年冬季,长沙发生了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悲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杨开慧积极组织反封建斗争,参与宣传活动,呼吁争取妇女解放和婚姻自主。在毛泽东的鼓励下,她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同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结为夫妻,没有花轿、嫁妆,只带着简单的行李,住进了毛泽东简陋的教师宿舍。婚后,她负责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

1925年2月,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并担任教员。

英勇就义

板仓被捕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潜回板仓,却遭到军阀密探抓获。她的儿子毛岸英和陈玉英也一同被捕。国民党军阀何健得知后,将他们押往长沙,关进长沙陆军监狱署。

从容就义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毅然诀别年迈的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9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