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瑶(前506年—前453年):姬姓,智氏,名瑶,因“智”通“知”,故古书多作知瑶、智瑶,智氏出于荀氏,故又多称其荀瑶,时人尊称其智伯(同“知伯”),谥号曰“襄”,故为智襄子。
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智氏家族领主。前475年,担任晋正卿后,带领晋军南征北战,多立功勋,为了恢复晋国霸业,主动采取削藩,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公,韩、魏两家也先后献出一个万户城邑,而赵氏却拒绝。智伯帅韩魏两卿,围攻赵氏于晋阳,但因韩魏临阵反水,惨败于晋阳,智氏家族也遭到韩赵魏的屠杀,两百余族人死于非命。韩赵魏瓜分了智氏领地,在晋国没有对手的情况下,三家又蚕食晋国领土,最终完成“三家分晋”。
在知宣子打算立知瑶为继承人时,他的族人知果对此劝谏,请求以知宵为继承人,并说以知瑶仪态不凡、箭术高超、技艺出众、巧文善辩、坚毅果决的五大优势欺压人、而残酷不仁的思想行事,最终必定导致知氏家族的灭亡。知宣子不听从他的意见。
知瑶继位后,在晋出公三年(前472年)率师伐齐,发动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知氏的势力。晋出公十一年(前464年),知瑶第二次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国援军刚至,晋国撤退。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知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三大夫,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财产。知氏独占了大部分范氏、中行氏故地,并取代赵氏而掌管晋国政事,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居晋国四大卿之首,并自称“伯”。
同年率军灭中山国的属国仇由国(在今山西省阳泉市盂县)。隔年(前457年),在讨伐卫国回国后,与韩康子虎、魏桓子驹在蓝台举行宴会,知瑶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氏家臣段规 。之后贪婪地向韩氏、魏氏索求并获得了万户之邑。向赵氏索求蔺、狼皋两邑地时被赵襄子毋恤严辞拒绝,知瑶大怒,在晋出公二十年(前455年)联合韩氏、魏氏两门阀,攻打赵氏,赵襄子不敌,几经考虑之后,就奔走晋阳,是为晋阳之战。
主条目:晋阳之战和三家分晋
十六年(前453年)知襄子久攻不取,愤引汾水灌晋阳城,赵氏“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军民病饿交加,十分危急。
知襄子看见水攻的成效非常好,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己知道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赵氏水困已久,无法续守,遂派谋臣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张孟谈于是告诉韩、魏之君曰:“唇亡齿寒,智伯率领你们两位来攻击赵氏,赵氏快要灭亡了,接下来你们两位也要被智伯当成攻击的目标了。”韩、魏本来就对智伯的嚣张跋扈非常愤恨,听了这论士之言,也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门阀,决定倒戈起事。于是三方密约,决定共同攻灭智氏。
到了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三月初十丙戌日,赵襄子派出部队,杀死知氏军守堤的士兵,决开堤防反灌,知氏军因仓促救水而散混乱,韩、魏军趁势从背后,侧翼进攻,赵襄子亲率军队进击,并大败知氏军的前锋,长驱直入中军幕府,擒杀知襄子,并将知襄子的首级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又大加搜捕,将知氏宗室夷灭,只有知果已改名,另立一氏族(即辅氏),所以得以保全。晋阳之战宣告结束,知襄子宗族灭亡。
知襄子有食客豫让,为人忠义,为了要报答知襄子的知遇之恩,并发誓要替主公报仇雪恨,三番两次刺杀赵襄子,都不成功,最后依旧被赵襄子所擒,于是请求刺了赵襄子衣服三剑,略作报恩的表示,然后自杀身亡。
智氏始祖智庄子荀首,是晋献公托孤重臣荀息的幼孙,也是晋国中军将荀林父的幼弟。晋成公时,荀首受封于智邑(山西省永济市西北一带),其后别为智氏。
荀首位列世卿以来,多受中行氏的护佑,平稳发展。在荀林父执政后,荀首进入晋国政坛,担任下军大夫,后累迁至中军佐。智首之子智武子荀罃在晋悼公时代倍受器重,成为晋国霸业复兴之最大功臣。
智武子暮年,智氏宗子智朔不幸英年早逝,只给智罃留下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智盈。智盈三十多岁也不幸去世,留下了尚未成年的智跞。荀罃使智氏崛起,却因为儿子智朔、孙子智盈的早亡几乎失去卿位。
晋平公为了加强君权,曾一度要取消智氏的世卿之位,幸亏中行吴念及同宗之情,多加保护,晋平公不得已,只得安排尚未成年的智跞成为下军佐。他的堂伯父中行吴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才使智氏躲过一劫。
前501年,智跞在历经30多年的宦海沉浮后,继士鞅成为晋国正卿。智氏终于度过了长达60年的断层期,熬过了危机。
前497年,晋国发生剧变,范氏、中行氏与赵氏旁支邯郸氏攻打赵氏,围攻赵氏于晋阳。晋公宣布范氏、中行氏为叛党,并令智氏率领韩氏、魏氏两家协助赵氏反攻中行氏、范氏。晋国由此陷入一场长达8年的内战。
因为中行氏始祖荀林父和智氏始祖荀首和是亲兄弟,智氏多次承蒙中行氏的护佑,智跞也正是在中行吴的照顾下,未成年时就担任下军佐。所以在平定内乱过程中,智氏并未出兵,智跞以晋国执政的身份坐镇朝中,赵鞅挂帅出征,赵氏逐渐在军中树立权威,其权力甚至超越了位列正卿的智氏。
前493年,执政智跞走完了他的一生,赵鞅无可争议地继之为晋国新一任执政,智跞死后,他的儿子智申成为四卿之一,担任下军佐。
赵鞅位列正卿后,权倾朝野,史载赵鞅“名为晋卿,实专晋权”。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赵氏也彻底走出下宫之难的阴影,蓬勃发展。晋国最后的对决就是在智氏与赵氏之间展开。
在赵鞅如日中天的权势之下,智跞的儿子智申几乎被人遗忘,史书中记载智申只有一件大事——择立嗣卿,这也是关乎智氏兴亡的大事。
在这里提一提晋国嗣卿,晋国六卿是世袭制,父死子继。晋国诸卿长达200多年的斗争中,只要一个家族不幸出现有一代人不争气,或是家族的嗣卿是个败家子,那么这个家族就非常危险,轻则被驱逐,重则灭族,急则身死人手,缓则祸及子孙。贾季、胥甲、赵同、先榖、三郤、栾黡……无不是如此。
各大家族在诸卿内斗的尾声时刻,越来越重视立嗣择优而立的重要性,而不是古板的套用周礼的嫡长子制度。这一天,智申召集族人、家臣召开家庭会议,商讨立嗣问题。
智申已经有了好的人选,那就是智瑶,这时智氏的族人智果表示反对:“智瑶不如智宵!”
智申反驳:“智宵面相凶狠。”
智果解释:“智宵狠在表面,而智瑶是狠在内心,智瑶有五大优点:须髯飘逸,身材高大;擅长弓箭,力能驾车;技能出众,才艺超群;能言善辩,文辞流畅;坚强果断,恒毅勇敢;此五贤别人无法能比,惟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不用仁德去施政,而用以上五贤才能去强行统治,谁能拥护他?如果立荀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然有灭门之祸!”
智申听不进去,仍然固执己见,立智瑶为嗣卿。忠言逆耳的智果已经预感到智氏危亡的来临,为了保全智氏血脉,就带领着自己的一小部分族人到晋国太史那里注册,改智氏为辅氏,表示脱离智氏,另立宗庙。
在赵鞅风风火火的执政期间内,似乎所有的晋国人都成为了他的绿叶,来衬托这朵春秋后期最美艳的鲜花。
前475年,赵鞅病逝,其子赵无恤继立,智瑶登上了执政宝座,继智罃、智跞之后,智氏家族开始实现他的第三次腾飞。
此时的中原,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过度成战国时期的混战,齐、晋、楚、越四强并立也是战国格局的雏形初具,齐、楚是老牌强国,越国属新兴势力,晋国虽最强,却因为政出私门而战斗力大减。
作为晋国的执政官,智瑶自然有权利也有这个义务去为晋国的霸主地位作最后的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