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求学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谢国桢生于河南安阳。在安阳谢氏家族中,谢国桢的一支是颇受排挤的。不甚宽裕的家境,使他无缘清末民初时兴的“洋学”。谢国桢小时未进正式学校接受教育,由善书能文的祖母抚养长大。祖父谢愃(xuān),嗜书成癖,插架甚丰。他从小耳濡目染,对文史产生兴趣。谢国桢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私塾中度过的。
民国八年(1919年)春,18岁的谢国桢离开家乡求学北京,就读于北京汇文学校大学预科。投考北大,三年未中。后随吴北江(桐城派大家吴汝纶之子)学习古文诗词,并兼做家庭教师,半教半读。
民国十四年(1925年),以头名考取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在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诸先生教诲、指导下从事史学研究,对明清史和目录学用力尤多。清华园的学习,对其一生教学与科研影响极大。其间他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明季奴变考》一文。
始从史学
民国十五年(1926年),谢国桢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结业,名列第一。民国十六年(1927年)随梁启超到天津,在其家教授梁氏子女读书。在梁启超指导下,他研究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想和搜集明清之际的资料,饱览了梁家藏书。经梁启超介绍,谢国桢又遍览了朱希祖、伦明、傅增湘等名家藏书,并成为梁启超的得力助手。梁启超逝世后,他到北京图书馆担任编纂兼金石部收掌之事长达十余年。在北京图书馆,他大量阅读馆藏及故宫博物院、东方文化会等处藏书,还南下江浙,北上大连、沈阳,甚至东渡日本访求书籍。
民国十七年(1928年),经梁启超介绍,谢国桢应聘到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工作,并在那里先后完成了《清初三藩史籍考》《晚明流寇史籍考》和《清开国史料》等史籍考证研究成果,在其基础上,谢国桢完成了一代史学名著《晚明史籍考》。
民国二十年(1931年),他完成了80万字的《晚明史籍考》20卷。柳亚子称诩:“这部书,我叫它是研究南明史料的一个钥匙。看了这部书,也可以按籍而稽,事半功倍了。”《晚明史籍考》被誉为“研究明清史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从教之路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谢国桢经胡适、傅斯年介绍,到南京担任中央大学专任教师,教课之余,著成了《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19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问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谢国桢来到长沙,供职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应中华文化基金会之邀,谢国桢回北平典守北平图书馆的金石图书,曾为中日庚款基金委员会所办的东方图书馆编写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后受周作人延聘到北京大学史学系任教。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谢国桢在北平临时大学任教。1946年,他返乡省亲,途中偶遇范文澜,受其委托去上海为华北大学采购图书。1947年,供职于上海大中银行,兼在开明书店编写书稿,校辑《鲒埼亭集校注》,编著《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
1948年秋,由钱穆介绍到昆明云南大学和王华书馆讲学。担任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1949年,遵范文澜之意到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10月被推荐到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讲授明清史、目录学与历史文选。
著述不辍
全家福:谢国桢(前排左一)新中国成立后,谢国桢更加勤奋教书、著述。1957年底,他被调到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一直到去世为止。反右运动掀起后,谢国桢调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现在的中国社科院),在历史研究所一边接受思想改造,一边继续明清史的研究。
1957年,谢国桢的旧著《顾亭林学谱》再版,并推出新著《南明史略》和《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1960年又出版了专门介绍明清笔记史料的《明清笔记谈丛》。
1964年,在四川大学纪念顾炎武延辰3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谢国桢发表了他的长篇论文《明末清初的学风》。这是刚主师对于明清史研究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其“生平研治学问旨趣的所在”,也堪称是先生学术论文的代表之作。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谢国桢受到残酷迫害,在艰难的条件下编成了《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初稿,他又从汉代石刻画像中受到启发,完成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初稿。
1982年9月4日,在北京住院治疗的谢国桢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