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萧子良

萧子良(南齐宗室大臣、宰相)

萧子良
萧子良(460年~494年),字云英,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南朝齐宗室大臣、文学家。齐高帝萧道成之孙,齐武帝萧赜次子,母为武穆皇后裴惠昭。萧子良少有才学,礼贤下士。升明三年(479年),萧子良官至会稽太守,都督五郡,封闻喜县公。南齐受禅,萧子良上书提议实行宽刑息役、轻赋省徭的国策。建元二年(480年),萧子良以母忧去官,仍为丹阳尹,开仓赈济贫穷,上书请求修复古塘,开垦荒田。永明元年(483年),其父萧赜即位,萧子良被封为竟陵王,历任护军将军、司徒、车骑将军。永明五年(487年),萧子良升任司徒,移居鸡笼山西邸,招揽名僧讲论佛法。永明九年(491年),南齐国内爆发天灾,萧子良安抚救济百姓,深得人心。永明十年(492年),加封尚书、扬州刺史,本官如故。隆昌元年(494年),萧子良官至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同年去世,谥号文宣王。萧子良热心文事,重礼仪,好著述,曾召集学士抄录五经及诸子书,参照《皇览》体例撰《四部要略》。萧子良主张儒佛并尊,力图调和二教,认为儒学与佛教并不矛盾,提倡佛道调和论。曾著佛书《三宝记》《净住子》《宣明验》《杂义记》,大多散失,今仅存《梧桐赋》等二十余篇,明人辑有《南齐竟陵王集》。

  • 别名竟陵文宣王、萧云英
  • 云英
  • 所处时代南齐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日期460年
  • 逝世日期494年5月4日
  • 本名萧子良
  • 爵位闻喜县公、竟陵王,谥“文宣”
  • 官职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中书监、太傅、司徒、扬州刺史

竟陵开府

萧子良精通经学、史学,尤喜佛典,与兄长文惠太子萧长懋并精佛法。齐永明年间,有文士集合于竟陵王左右,其中最著名有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八人,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任司徒时,移居鸡笼山邸,常在邸园内操办各类斋戒,大集朝臣众僧。一生奉戒极严,自名为“净住子”。何胤的学生锺岏进议曰“食蚶蛎不为食肉”,遭到子良的怒斥。范缜不信佛,子良也以为不满。为政体恤百姓疾苦,遇有灾荒,则上奏朝廷宽减役税、开仓赈济,深受百姓拥护。汤用彤赞叹说:“竟陵王者,乃一诚恳之宗教徒也。”

未能践祚

齐武帝将要驾崩时,时任中书郎的王融意图立萧子良为帝,取代其侄皇太孙萧昭业,最终被齐武帝堂弟西昌侯萧鸾挫败,萧子良未能登基,不久后去世,谥号文宣王。

萧子良亡后,袁彖对陆慧晓说:“齐氏微弱已数年矣,爪牙柱石之臣都尽,所余惟风流名士耳,若不立长君,无以镇四海。王融欲立子良,实安社稷,恨其不能断事,以至被杀。今苍生方涂炭,正当沥耳听之。”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