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萧乾

萧乾(中国现代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

萧乾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萧秉乾(又萧炳乾),笔名塔塔木林、佟荔。蒙古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9月,完成短篇小说《蚕》。30年代,协助斯诺编译《活的中国》。1935年,从燕京大学毕业,进入《大公报》工作。先后主编过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主持过国际问题社评。1939至1946年,出版《千弦琴》《中国并非华夏》等英文著作五种。1948年,作为《大公报》编辑记者,参与策划香港《大公报》起义。新中国诞生初期,编辑《人民中国》。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历任中国作协名誉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民盟中央顾问,全国政协第五、六、九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先后译有《好兵帅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里柯克小品选》。从1957年起,萧乾先后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粉碎“四人帮”后,又译有《培尔·金特》《里柯克幽默小品选》等。1980年起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1983年1月,译文《培尔·金特》出版。1985年12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勋章。1989年4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1990年,和文洁若翻译《尤利西斯》。1994年,译文《尤利西斯》出版;同年年底,主编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出版。1999年2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 中文名萧乾
  • 外文名Xiao Bingqian
  • 别名塔塔木林、佟荔(笔名)
  • 国籍中国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10年1月27日
  • 逝世日期1999年2月11日
  •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新闻系
  • 职业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 代表作品篱下集、梦之谷、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尤利西斯
  • 性别
  • 原名萧秉乾(又萧炳乾)

1910年1月27日,萧乾出生在北京一户贫苦的蒙古族家庭。出世前一个多月父亲去世,八岁丧母,由堂姊抚养长大。

1921年,萧乾11岁,进入洋人基督教会办的崇实小学学习,半工半读,织过地毯,送过牛奶。

1926年,萧乾入北新书局兼差当学徒、接触到鲁迅作品,并开始投稿报刊。因参加北京崇实中学的共青团组织而被捕,不久由学校保释。

1928年,萧乾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受到学校退学处分,为了躲避迫害,只好化名萧若萍远走广东潮汕,在角石中学里任国文教员,教了半年书。

萧乾1929年,萧乾重返北京,入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班学习,并从老师杨振声的“现代文学”课上学习到了基本的文学知识,期间曾旁听美国教授包贵思(Grace M. Boynton)的“英国小说”和“十九世纪英国诗歌”课,扩展了视野。

1930年,萧乾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利用半工半读的形式帮助国外汉学家学习汉语并口译一些中国文学作品,如曾经帮助丹麦女汉学家孟特夫人翻译了几本《东华录》以及帮助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读鲁迅的《野草》(萧乾 1978)。期间,协助美国人安澜(William D. Allen)创办《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译介中国现代文学,并开始向《辅仁杂志》《晨报》副刊等杂志投稿。

1932年,萧乾在当时辅仁大学英文系主任的鼓励下(萧乾 2010:40)先后翻译了郭沫若的《王昭君》、田汉的《湖上的悲剧》以及熊佛西的《艺术家》三部剧作,分别发表在英文版的《辅仁学报》(Fu JenMagazine)1932年第1、2、4期上。

1933年,萧乾开始在《水星》《国闻周报》及《大公报·文艺》上发表小说。

1933年,萧乾结识了巴金。夏,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三年级,课余不断写作短篇发表。因为选修斯诺开设的“特写一旅行通讯”等课程,结识了斯诺。在他的邀请下,萧乾与杨刚、姚克等人一起协助斯诺编译《活的中国: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一本主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译文集,1937年由纽约的John Day与Reynal & Hitchcock联合出版;同年9月,他完成了自己第一个短篇小说《蚕》的写作。

28岁的萧乾于香港三叠泉1935年,萧乾从燕大新闻系毕业,先后任天津、上海、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

1937年,萧乾翻译了美国剧作家汤普金斯(FrankG. Tompkins)的《虚伪》和英国剧作家多恩(Oliphant Down)的《梦的制作者》(The Maker of Dreams)两部短剧(萧乾 1937:200—262)。

1939年9月1日,萧乾离港赴欧,开始了7年的海外生涯。他先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担任讲师,1942年夏辞去教职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主攻英国心理派小说,重点是劳伦斯、伍尔芙和福斯特三位作家。

1940年初,伦敦的英国笔会中心邀请萧乾参加一次活动并作关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演讲,当天演讲的题目是《战时中国文艺》。就在这次笔会上,他认识了汉学家阿瑟·魏礼(Arthur Waley)和著名作家一《印度之行》的作者福斯特(E.M. Forster)等人。活动中,国际笔会邀请萧乾为“笔会丛书”写一本介绍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书,要求简明扼要。这本书就是萧乾1941年出版的《苦难时代的蚀刻:中国当代文学一瞥》(Etching of a Tormented Age:A Glimps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1942至1944年,萧乾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广泛与英国文化界交流,以不同形式介绍中国的抗战;他出版了《千弦琴》《中国并非华夏》等英文著作五种,通过翻译与创作比较系统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五四新文学和现代中国的情况。

1944年至1946年,萧乾以《大公报》驻欧特派员身份随盟军采访,向国内报道二战欧洲战场实况。他冒着战火硝烟,随英军几渡英吉利海峡,随美军挺进莱茵河。联军攻入柏林后,作为第一批进入柏林采访的记者,他深入到希特勒的元首府,亲眼看见了第三帝国的崩溃。战后,他曾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场面。他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写了《到莱茵前线去》《南德的暮秋》等大量战地报道,愤怒地控诉希特勒的法西斯暴行,热情讴歌欧洲人民反法西斯的英雄业绩,给了当时坚持抗战的中国军民以很大的鼓舞。

1946年,萧乾回国,重返上海《大公报·文艺》编辑部担任国际问题社评工作,复旦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

1948年10月,萧乾移居香港,与他人一起策划香港《大公报》起义,改组《大公报》,并协助中共地下党英文刊物《中国》文摘的编译工作;1949年3月,剑桥大学中文系主任何伦邀请萧乾赴剑桥大学讲授现代中国文学,力劝萧乾离港赴英。经过慎重考虑,萧乾最终选择回国报效祖国。

1949年后,萧乾参加国际新闻局的筹备,曾先后担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People'sChina)副主编,《译文》编委兼编辑部副主任,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的巨变。

1951年初,萧乾赴湖南岳阳参加土改及新闻采访。他遍访了山乡村寨,生平第一次走到农民中间,看到翻身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以后的欢乐和自豪,他感到从来未有过的喜悦,写下了许多描述土改过程的通讯、特写。

1951年3月1日,萧乾的长篇通讯《在土地改革中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读后非常推重,当即写信给胡乔木,郑重推荐此文,称赞“写得很好,请为广播,发各地登载,并可出单行本。”他在土改中所写的系列文章,于同年合辑为大型报告文学集《土地回老家》(How the Tillers Win Back Their Land),连载于英文版《人民中国》(People'sChina)第3卷第8期至第4卷第3期;同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英文单行本。萧乾将其译成中文,由平明出版社于1951年11月出版。同年萧乾还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

1952年,萧乾将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译成英文,在英文版《人民中国》上连载后出版单行本。

1953年至1955年,萧乾担任《译文》编委兼编辑部副主任。

50年代中期,萧乾曾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先后译有《好兵帅克》(捷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英国)、《里柯克小品选》(加拿大)。

1956年,萧乾访问了内蒙古,他看到自己祖先栖居过的草原建起了新兴的城市,本族人民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兴奋万分,便写出了《草原即景》《万里赶羊》《时代正在草原上飞跃》等脍炙人口的特写文章,其中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万里赶羊》一篇最为动人,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纷纷投书《人民日报》,畅谈他们阅读后所受到的教育。同年担任《人民日报》文艺版顾问;《文艺报》副总编辑。译作《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好兵帅克》节译本和译作《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7年,萧乾被错打成右派,下放唐山柏各庄农场监督劳动,被剥夺写作权利达23年之久。

1961年至1968年,萧乾返京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编辑、顾问;1962年翻译《里柯克讽刺小品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化名佟荔;1964年文化部党组宣布为他“摘帽”。

1969年9月,萧乾被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彻底平反,确认“右派分子”实属错划,恢复名誉。

1978年至1998年,萧乾开始大量创作和翻译。

1979年8月,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邀请,赴美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并被邀请到美国耶鲁、哈佛、康乃尔、威斯康星等大学作巡回讲学。12月25日离美抵港,在香港大学作公开讲演,讲题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1980年1月初,萧乾在中文大学讲演《美国观感》,并与香港文化界人士座谈。

1983年1月,萧乾应邀赴新加坡,参加第一届国际华文文艺营。同年翻译的挪威作家易卜生诗剧《培尔·金特》单行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8月30日至10月17日,萧乾再度应邀去美国,在爱荷华大学任客座教授,后赴北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戈里涅尔学院、克奥学院等作公开讲演。

1984年8月4日至10月1日,萧乾应邀赴西德、挪威和英国。在挪威奥斯陆受国王奥拉夫五世接见,在奥斯陆大学和易卡生的故乡希思作公开讲演《易卜生在中国》。在英国参加中国文学家年会,做了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的演讲。

1985年1月,萧乾参加第二届文艺营活动,并担任第二届金狮奖评委(报导文学部分)。

1986年,为表彰为中挪两国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萧乾获挪威政府和国王颁发的国家勋章,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萧乾还与张梦麟等合译了《屠场》(美国),与李从弼合译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英国),参加了《战争风云》《拿破仑论》等书的翻译工作。

1986年7月,萧乾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8月赴伦敦,参加中英合拍电视片《萧乾重访英伦》。9月应邀赴美国纽约大学讲学。12月下旬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为1986—1987年度黄林秀莲访问学人。

1987年1月下旬,萧乾赴香港大学讲学。

1988年,萧乾赴汉城参加国际笔会第五十二次代表大会。同年获中国作家协会“新时期散文荣誉奖”。

1989年4月,萧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九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

1990年,萧乾被聘为美国诺伊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年度评委,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3月31日,翻译的《里柯克幽默小品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同年和夫人文洁若开始翻译《尤利西斯》。

晚年萧乾1992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台湾)等七单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了萧乾文学生涯60年展览。

1993年,由萧乾倡导并担任主编的大型《新编文史笔记》丛书荣获1993年度中国图书奖,已于1994年底全部出版,出版后,爱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1994年,《尤利西斯》中文译本在译林出版社出版。同年,中国作协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授予萧乾“彩虹翻译奖”荣誉奖。

1995年,《尤利西斯》中文译本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同年萧乾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抗战胜利老作家纪念牌”。

1996年,《尤利西斯》中文译本获全国优秀外国文学翻译一等奖。

1999年2月11日,萧乾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