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夏侯胜

夏侯胜(西汉官员)

夏侯胜
夏侯胜,字长公,鲁国东平县(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西汉经学家,《今文尚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儒少年丧父,勤奋好学,跟随夏侯始昌研习《今文尚书》及《洪范》,先后受学于倪宽门人和《欧阳尚书》,学业精进,终自成一派,始称今文《尚书》“大夏侯学”。汉昭帝时,征为博士、光禄大夫。汉宣帝即位后,历任谏大夫、给事中、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反对全国范围内为汉武帝立庙祭祀,获罪下狱,遇赦复职,迁太子太傅,卒于任上,享年九十,陪葬于平陵。夏侯胜是西汉昭宣时期的《尚书》学大家,知名弟子有周堪和孔霸等,著录《尚书经》《尚书大夏侯章句》《尚书大夏侯解故》《鲁夏侯说》。清朝学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有《尚书大夏侯章句》。

  • 长公
  • 所处时代西汉
  • 出生地东平(今山东东平)
  • 主要作品《尚书大小夏侯章句》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 本名夏侯胜
  • 性别

从夏侯始昌受今文《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后事倪宽门人简卿,又从欧阳氏学。其学精熟善说礼服,昭帝时为博士、光禄大夫。昭帝崩,昌邑王嗣立,胜以阴阳灾异说王,言臣下有废立阴谋。辅弼重臣大将军霍光和车骑将军张安世大惊,后果废昌邑王。宣帝即位,太后省政。

胜以《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以虽死不悔的决心,上疏言武帝的失误及不应在武帝巡狩过的郡国立庙,上怒,以“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之罪下狱,丞相长史黄霸也以不举劾罪。同时下狱。在狱中黄霸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向胜请教经学,胜“讲论不怠”。

本始四年(前70)大赦,胜及霸获释,胜为谏大夫给事中。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无威仪,“上亦以是亲信之”。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胜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为耕。”其弟子多有成就,胜之《尚书》被称为“大夏侯学”,以别于夏侯建的“小夏侯学”,年九十卒官,赐冢莹,葬平陵。太后赐钱二百万,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据《汉书·艺文志》载《大小夏候章句》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鲁夏侯说》二十一篇,均已佚。清陈乔枞辑有《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其先人夏侯始昌特别注重夏侯家族优秀子弟的教育,设学馆供族中子弟教研。夏侯胜从小生长在良好的环境中,为其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夏侯胜官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

夏侯胜是西汉武帝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武帝时均立为博士。他的做人准则是:为国要忠,为民要仁,为事要义。上不奉下不欺。崇尚正派刚直,厌恶邪道歪理。

夏侯胜为政时以真言议政著称,治学时注重创新发展。他结合当时社会需要聚生讲学,建学馆,广延学子,百里之遥慕名而至,成为汉朝时期的一代名师,连皇太后也常听其讲学。

夏侯胜从小就跟其父夏侯始昌学习《尚书》及四书五经,也涉学洪范阴阳五行之说。后来又师从欧阳生学习,学问日渐精深,“孰所问,非一师也。”当时社会上形成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大流派。今文经学派强调学以致用,积极进取人世,关心国事民瘼,把今文经学作为治世教材,也偏重于探索经书中的微言大义。

夏侯胜潜心研读,逐步升华出自己的文学特点,创立了今文尚书,称“大夏侯学”。夏侯建继承父学,创立了“小夏侯学”。使文为今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再次掀起治学资政文学运动。二人成为“今尚文学”的开拓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