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武元衡

武元衡(唐代诗人、政治家)

武元衡
武元衡(758年-815年),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金坛令武平一之孙,殿中侍御史武就之子。中国唐代大臣、诗人。武元衡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博览群书。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登进士第。兴元元年(784年),武元衡为鄜坊节度掌书记。征为监察御史。后为华原令。时畿辅军将皆骁横挠政,武元衡力不能禁,遂称疾去官。贞元十三年(797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后三迁至左司郎中。贞元二十年(804年),武元衡擢御史中丞。元和二年(807年),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不久,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813年)召还,复为相。后因武元衡力主削弱河北、山东等地藩镇的权势,遭藩镇忌恨。元和十年(815年)六月,武元衡于长安街途中,被淄青藩帅李师道所遣的刺客暗杀。武元衡在西川任职期间,不仅让百姓生活和民族关系得到了改善,还为朝廷稳定和巩固西南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武元衡还擅长写诗,著有《寒食下第》《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行路难》等。

  • 伯苍
  • 所处时代唐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
  • 出生日期758年
  • 逝世日期815年
  • 主要成就致力于削弱藩镇割据
  • 主要作品《临淮集》,《春兴》,《赠道者》
  • 本名武元衡
  • 官职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 追赠司徒
  • 谥号忠愍

状元诗人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官吏是湖州刺史。祖父武平一,善于写文章,死时官吏是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事迹记载在《逸人传》。

武元衡少时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参加科举考试,因诗赋文佳,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首,后任华原县令。德宗李适曾召见元衡,很欣赏他的才能,赐他担任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比部员外郎。因工作出色,一年内连升三级,官至左司郎中,可参政议事,发布号令。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武元衡迁升御史中丞,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之事,常与德宗咨议国事,德宗称赞:“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铁血宰相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正月,顺宗即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出现危机。改革派(二王、刘、柳)王叔文派人游说元衡加入朋党,他婉言谢绝。安葬德宗时,元衡担任山陵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革新派主要人物)请求充当仪仗判官,因元衡与叔文不和,拒不答应。王叔文等怀恨在心,肆意诽谤,将元衡罢职,改任太子右庶子。

武元衡遇刺顺宗只坐了一年皇帝。第二年宪宗李纯即位,感念元衡忠君伺主,再次迁升元衡,任中丞、户部侍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户部事务。唐宪宗素知元衡清廉正直,对他信任有加。当时,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浙江节度使李锜请求朝觐,既而又迟迟不行。宪宗征询元衡与宰相郑絪。郑絪主张任其自便,元衡主张催李锜兼程进京。李锜反叛,月余被平。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行营都统高崇文平蜀乱后把蜀地军用物资、库内金帛、帷幕承尘、歌伎舞女、能工巧匠等搜罗一空。武元衡到任,百姓怨声载道,武元衡制定规约三年民殷府富,蜀地少数民族纷纷归服。期间武元衡发现裴度才能,调为掌节度府。武元衡接替高崇文主政西川。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治蜀七年的武元衡还朝,仍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当时宰相李吉甫、李绛不和,不断争吵,元衡对二人不偏不向,宪宗称赞为忠厚长辈。元和十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宪宗委任武元衡统领军队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引起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惧,决定刺杀武元衡等主战派大臣,以救蔡州。李师道及其募僚认为:“天子专心一意地声讨蔡州的根由,在于有武元衡辅佐他,请让我秘密前去刺杀他。如果武元衡死了,其他宰相不敢主持讨伐蔡州的谋划,就会争着劝说天子停止用兵了。”

遇刺身亡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三日,报晓晨鼓敲过,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启门户,出了自己在长安城靖安坊的府第车门,沿着宽一百步(147米)的道路左侧行进,赴大明宫上朝,刚出靖安坊东门,被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遇刺身亡,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样遇刺受伤。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