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吴长庆

吴长庆(清末淮军名将)

吴长庆
吴长庆(1829年-1884年),字家善,号筱轩(一作小轩),安徽庐江人,清末淮军名将。吴长庆出身乡绅家庭,太平天国起义波及安徽后,随父吴廷香办理团练,抵御太平军,累升都司。咸丰十一年(1861年)配合湘军攻克重镇三河,获得两江总督曾国藩的赏识,开始独领一军,所部称“庆字营”或“庆军”。同治元年(1862年)加入新成立的淮军,继而受刘秉璋指挥,卫上海、守庐江、克嘉兴诸城,在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积功至记名总兵,又随刘秉璋镇压捻军起义,因功升记名提督。同治七年(1868年)以后,他代刘秉璋统领庆军,驻扎江苏。同治十三年(1874年)实授直隶正定镇总兵、光绪六年(1880年)升浙江提督,均留驻江苏。光绪六年(1880年)五月,进京陛见。同年冬,获授广东水师提督衔,移驻山东登州,帮办海防。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他率麾下三千将士东渡朝鲜,镇压朝鲜壬午兵变,此后驻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吴长庆移驻金州,防备法国海军来袭,一个月后病逝,享年五十六岁。清廷赐谥号“武壮”,为他修了五处祠堂,朝鲜亦建靖武祠以纪念他。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袁世凯和张謇都由他所统领的庆军发迹。(概述图为庐江武壮公祠中的吴长庆肖像)

  • 全名吴长庆
  • 家善
  • 筱轩、小轩
  • 谥号武壮
  • 封号力勇巴图鲁→瑚敦巴图鲁
  • 所处时代清末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庐江县南乡沙湖山
  • 出生日期1829年6月27日(道光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 逝世日期1884年7月13日(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一日)
  • 逝世地盛京金州
  • 安葬地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泥河镇沙岗村
  • 主要成就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平息朝鲜壬午兵变
  • 最高官职建威将军、广东水师提督
  • 爵位三等轻车都尉

投笔从戎

吴长庆之父吴廷香(又作廷襄)为庐江岱鳌山一带的著名乡绅,曾为优贡生,并成为当地著名塾师。吴长庆生于道光九年五月二十六日(1829年6月27日)。他自幼聪颖,在父亲开的私塾读书,后来参加了几次童子试,都落榜了。而且吴廷香见他体弱多病,也心生怜悯,不再要求他努力于科举。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蔓延至安徽,吴廷香在知县蒋竑的号召下,在乡里组织团练武装,预筹防堵。吴长庆随父加入乡勇团练,此后随父反复争夺庐江。

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三十日,吴长庆随父夺回庐江,太平军继而围攻庐江,吴廷香困守危城,派吴长庆赴宿州向帮办团练的安徽布政使袁甲三求救。袁甲三之子袁保恒以为“地当强敌,兵不能分”,而其侄袁保庆则认为“绅士力薄,孤城垂危,主救”,二人相持,使袁甲三举棋不定。九月二十七日,太平军克庐江,吴廷香战死。

咸丰五年(1855年),清廷赐恤其家,赏给云骑尉世职,由吴长庆袭爵。安徽巡抚福济命吴长庆“继父领乡团”,参加对太平军的围剿。吴长庆“痛父殉难,誓志杀敌”,卖力参与对太平军的镇压。

鏖战太平军

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吴长庆率麾下团练配合江南提督和春克复庐江。

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太平军攻庐江,吴长庆领兵与总兵鲍云翥守城。吴长庆会合庐江城四门练绅,得壮丁数千名,击退太平军。当夜,一万余名太平军从无为等县赶到,清兵粮尽援绝,太平军攻克庐江。八月,安徽巡抚福济派吴长庆督帅舒城、合肥练勇,并力克舒城重镇桃镇,击退上派太平军援军,毁太平军三十余垒,升吴长庆为守备。九月,吴长庆克复舒城。十一月,新任安徽巡抚翁同书以吴长庆办团练有战绩,令其办合肥东乡团练,以保合肥。

咸丰八年(1858年)冬,吴长庆在合肥抵御太平军,因摧锋力战,护城有功,于次年赏戴蓝翎。

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太平军陈玉成部进攻合肥花子岗,合肥知县英翰与外委解先亮、守备吴长庆大败陈玉成部于花子岗小河湾。清廷赏加吴长庆都司衔,并赏换花翎。此时,曾国荃率师至皖,与太平军大战于安庆,听到吴长庆战绩,上报其兄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国藩印象深刻,令他与王占魁等收复庐江及三河镇。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初一日,湘军占领安庆,接着挥师进攻三河镇。吴长庆率部与刘铭传、王纯臣、潘鼎新、王占魁等于十一月配合湘军攻克重镇三河。此役后,曾国藩给吴长庆赠“忠孝坚定,不可挠折”八字,并手书为令,以励将士。这是吴长庆受曾国藩之命募营效命之始。吴长庆所部五百人称“庆字营”,吴长庆为“庆字营”统领。

同治元年(1862年)春,淮军正式成立,曾国藩安排李鸿章统领。吴长庆的“庆”字营成为淮军十三营之一,随后乘坐英国轮船开拨江苏,支援被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围攻的上海。三月二十九日,吴长庆抵达上海。五月二十一日,太平军攻上海虹桥附近程学启营,这是淮军与太平军初次交锋。李鸿章以吴长庆为先锋,率军援助程学启,与太平军大战于新桥,最终击退太平军。吴长庆因功被擢为游击,守金山卫。同年秋,曾国藩、李鸿章又令吴长庆、张树声等回籍招募新勇,吴长庆募勇二营,其军始称“庆军”。

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李秀成率十万大军由含山东关抵达巢县,分三路进攻,一路赴庐州,一路围草鞋岭,一路攻庐江。曾国藩令吴长庆刚刚在庐江招募的两营就近协守庐江,并令张树声等新招募的数营兵力守无为。整个三月,吴长庆、王占魁、郑海鳌等与李秀成反复鏖战,歼灭太平军两万余人,擒四百余人,最终将其击退。四月,吴长庆又率军驰援上海。随后,吴长庆所部三营(包括新募二营)被李鸿章交给自己的亲信刘秉璋统带,吴长庆深受刘秉璋器重,刘秉璋自己的军队叫亲兵营,而吴长庆所部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又被称为“亲庆军”。十一月,吴长庆随刘秉璋开赴浙西作战,由淞江之珠泾出发,攻嘉兴府属之枫泾、西塘,直逼嘉善。吴长庆身先士卒,力攻嘉善城外之张泾汇太平军营垒,太平军作战失利,守将投降。随后,吴长庆连克乍浦、海盐、平湖、海宁,遂被越级提拔为副将。随后,吴长庆向太平军重兵镇守的嘉兴府城发起进攻。程学启攻城北,吴长庆攻城南。枪炮如雨,吴长庆左臂中弹丸,仍裹创督战,勇丁有退逃者,吴长庆将其斩杀。于是士卒越过城壕,像蚂蚁一样攀附城墙,终于攻占了嘉兴城;而程学启则没有突破,并在攻城时中弹身亡。清廷嘉奖吴长庆,以总兵记名简放,赏“力勇巴图鲁”之号。此后,吴长庆又攻克湖州、长兴、广德、漳州、漳浦、泗安等城。奉旨以总兵交军机处记名,遇有提督、总兵缺出则优先候补。

围剿捻军

太平天国失败后,吴长庆所部庆军六营驻扎在江苏苏州一带。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败死曹州高楼寨,曾国藩奉旨督剿捻军,奏调刘秉璋随其襄办军务。吴长庆又率庆军随刘秉璋转战江苏宿迁、河南内黄、滑县、浚县、山东临邑、德州、直隶宁津等地。

同治五年(1866年)四月二十八日,捻军张宗禹部转战至宿迁埠子镇一带,吴长庆与总兵王占魁、况文榜各率所部,夜袭军营垒,暂获抢军70余名。五月一日黎明,复由旧河堤内外分路夹击,杀捻军甚众。

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十一日,东捻军转战至应山县境,伏击清军杨鼎勋部,吴长庆率队往援,殊死战斗,将东捻军击退。十二月,东捻军领袖赖文光突破六塘河,南走至扬州被捕杀。东捻军从此覆灭。

东捻军失败后,刘秉璋因病离营,其所统军悉归吴长庆统带。李鸿章又令吴长庆接统步队八营,马队三营(包括裁撤的“良”字四营),共十一营兵力,攻西捻军。吴长庆率领庆军在河南、直隶、山东等地堵截攻西捻军。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西捻军突破李鸿章的防线,转战河南信阳、海丰等地,向南转移。吴长庆飞赴吴桥拦截,重创捻军,八月,西捻军失败。吴长庆以军功赏穿黄马褂,换“瑚敦(满语,意为迅速)巴图鲁”名号,并正一品封典,不久又加提督衔。

驻扎江苏

捻军起义失败后,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以宿迁、徐州、海州为要冲,苏、皖、鲁、豫交界“土匪出没无常”,宜得良将有威信者守之,因而奏调吴长庆率所部镇守徐州一带。

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淮军中潘鼎新军因争饷哗变。变兵水陆数千人谋挟庆军以据淮阳。曾国藩令吴长庆前往查办。事后,吴长庆严格制止庆军官兵与变兵接触,迅速将鼎军遣散,然后向曾国藩复命。漕运总督张之万上奏称吴长庆在此次行动中“有条不紊,请予奖叙”,清廷允奏,赏加一级记录两次,以嘉其能。

同治九年(1870年),吴长庆移驻扬州。翌年,又移防江浦。在此期间,他督军疏浚了扬州仪征盐河,兴修水利,赢得了民间的称赞。两江总督沈葆桢奏称其“号令严肃,所驻之处,官民有恋恋不舍之意”。

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日本侵扰台湾,吴长庆增募庆军四营共二千余人,筹办江防,修造了江阴及江宁鹅鼻嘴、乌龙山、焦山等炮台。翌年八月十五日,因修炮台之功,吴长庆以记名提督实授直隶正定镇总兵。沈葆桢挽留其留驻江苏。在此期间,江苏六合乡民因漕粮苛重而聚城骚乱,沈葆桢命吴长庆前往处理,吴长庆于一大早单骑至六合县城下,招见了聚众主谋者,许以不死,令立即解散其众。然后,吴长庆将民众反映的漕额过重问题一一向沈葆桢陈述。沈葆桢接到吴长庆的呈文后,十分高兴,对左右僚属们说:“我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言论了,现在我终于听到了吴长庆说出了这样的话。”其后他就呈上了请减江宁五县漕粮的奏折。

光绪二年(1876年),吴长庆协助沈葆桢处理皖南教案。

光绪四年(1878年),吴长庆奉沈葆桢之命,率部在江浦疏浚黑水河、四泉河、玉带河,兴修水利。他在驻防江浦三四年的时间里,收蓄耕牛,重视农业生产,救济饥民,还亲自带领军队捕捉蝗虫,以灭蝗灾之害。除此之外,他还广泛罗致名士俊才进入自己的幕府,如张謇、朱铭盘、周家禄、文廷式等。

北上东征

光绪六年(1880年)二月二十日,吴长庆升任浙江提督。署两江总督吴元炳奏请让吴长庆留驻江苏,获得准许。五月初四日,吴长庆到北京紫禁城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并广交朝臣,其后返回江浦驻地。同年九月初四日,清廷为预备中俄伊犁交涉万一破裂而可能引发的战争,安排吴长庆帮办山东海防。吴长庆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商量后,决定自己随带原部亲兵六营前赴山东,剩下江防水陆六营仍留江苏,由记名提督曹德庆接统,于九月十六日至十九日陆续启程。十月二十二日,授广东水师提督衔。

吴长庆致朝鲜人金允植的信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吴长庆正式率军驻扎登州蓬莱阁。其时中俄伊犁交涉和平结束,但他仍不松懈于海防。其时,张之洞参劾山东四镇总兵骄悍,营规不整,清政府命吴长庆查办,随后,四镇皆归吴长庆节制。吴长庆遂受命帮办山东海防并节制山东全省军务。吴长庆受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节制,李鸿章虽然是淮军统帅,也是吴长庆的姻亲,但吴长庆大部分时间都不在李鸿章的调度之下,因此并非李鸿章的嫡系人马,甚至与之声气不合,在淮军诸将中特立独行。他在山东提出的一些军事防御计划因得不到李鸿章的支持而难以实施。如李鸿章对吴长庆所提出的“换轮船、移大炮、借水雷”三策均表异议,认为陆军不必使用轮船,也无需给教渔民用水雷。吴长庆为此向朝廷上书具呈,有人担心,吴长庆说:“提镇旧事得封奏,今方多故,天子宵旰以忧,吾忍负君哉!”李鸿章却斥其多事。同年,曾对吴长庆有恩的袁保庆的养子袁世凯来率数十人来投奔吴长庆,吴长庆留下袁世凯,遣散其他人,其后委任袁世凯为帮办营务处。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与山东隔海相望的属国朝鲜发生内乱(壬午兵变),引发日本干涉。为了阻止日本对朝鲜的阴谋、加强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树声决定派遣陆军东征朝鲜,平定内乱,而其辖下的北洋防军中的陆军只有驻扎登州的吴长庆所部离朝鲜最近,所以这个任务非吴长庆莫属。六月二十四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持张树声函,到登州庆军军营见吴长庆,要求吴长庆至天津议商对策。吴长庆带着张謇等,于六月二十六日抵达天津,会晤张树声及朝鲜使者金允植等。二十九日返回登州,着手出兵动员。三十日,张树声奏请清廷,正式请求派吴长庆带兵镇压朝鲜乱党,得到批准。吴长庆于七月初四日先与丁汝昌一道,率二营四哨于登州开行。吴长庆以三哨与丁汝昌同坐“威远”军舰,以二营一哨分坐招商局“镇东”“日新”“拱北”三船,并以“泰安”军舰装载粮械军火,计二千余人,其余庆军随后跟进。七月初七日抵达朝鲜,停泊于仁川(日军登陆处)南六七十里的南阳湾马山浦。七月十日,吴长庆率军北上,以袁世凯先行。七月十二日进驻汉城,他与马建忠一起商议,于七月十三日成功诱捕乱首李昰应。七月十五日发兵往十里、梨泰院一带,剿灭乱党。因戡定朝鲜内乱之功,清廷赏吴长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

卒于军中

平定朝鲜内乱后,张謇代吴长庆拟《朝鲜善后六策》,主张对朝鲜援汉玄菟、乐浪郡例,废为郡县;或援周例,置监国;或置重兵,守其海口而改革其内政;或令其自改而练新军,联合东三省为一气,同时三道出师,规复琉球。此时李鸿章已夺情起复,对此不以为然,斥为多事,不予上报,但此六策流传外界,导致清流派批判李鸿章外交软弱,令李鸿章难堪,并有御史奏请慈禧太后对朝鲜问题“宸衷独断”之语,李鸿章对吴长庆更加不满。李鸿章又想让自己的幕僚马建忠来统领庆军,命吴长庆回天津。张謇等力劝吴长庆引退,并请求解除本职驻京。吴长庆最初也同意了,后经袁保龄、周馥等从中斡旋,一面劝吴长庆勿辞,一面劝李鸿章勿免其职,李鸿章才罢手。

由于朝鲜与日本缔结《济物浦条约》,规定日本也有权驻兵朝鲜,所以吴长庆继续屯驻朝鲜,将所统六营分为中、正、副、左、后、前营。其中他坐镇汉城东部光熙门内的下都监,部将黄仕林驻南坛、吴兆有驻东别营、张光前驻焰硝厅、袁世凯驻三军府。此后,清廷内部虽多次有分期撤军之议,但终因顾忌日本以及朝鲜的请求而被搁置。光绪九年(1883年)九月,吴长庆又“奏密陈驻防朝鲜情形”,并请求来京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清廷担心朝鲜安危,不便此时让吴长庆离开朝鲜赴京觐见。此事被李鸿章侦知,非常生气,派人提醒吴长庆说:“你的军队,仍归北洋大臣管辖,提镇虽有单衔奏事之权,但只限于谢恩、庆贺诸事。”适逢中法战争爆发,吴长庆奏请赴越南前线。浙江巡抚刘秉璋四次上奏,请求将驻扎朝鲜的庆军抽调到浙江布防,由于李鸿章的阻拦,吴长庆终未能被调赴浙江。

光绪十年(1884年)春,有情报称法国军舰将直抵京津。三月二十六日,通政使参议延茂奏请调吴长庆一军移扎金州,清廷指示李鸿章奏明办理。正好吴长庆从朝鲜来津,李鸿章与之筹议驻朝庆军抽撤之法,决定吴长庆率亲兵前营、中营、正营移防国内,亲兵左营、后营、庆副营仍留驻朝鲜。五月十一日,吴长庆率三营庆军由朝鲜乘坐商轮驶金州刘家屯一带布防驻扎。然而此时吴长庆已身患重病,李鸿章为他请假,将病因归咎于他“久戍朝鲜,积劳致疾”。据说袁世凯投靠李鸿章并举报吴长庆在海防教练中各项开支不清,也是造成吴长庆病重的原因之一。李鸿章在为吴长庆请假刚满一个月的闰五月二十一日(7月13日),吴长庆病逝于金州军营,临终时口述遗折:“第值此强邻环伺,丑虏窥边,和议难成,后患方炽,不能驰驱戮力捐躯,宣命疆场,而遽先犬马填沟壑,不及见廓清四夷之一日,是可悲尔!死如有知,誓为厉鬼,杀贼以报君父。”李鸿章疏请优恤,于是清廷赐谥号“武壮”,并以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名义颁赐祭文。朝鲜亦派礼曹参判沈相薰来金州吊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