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绳楠万绳楠(1923-1996),教授,江西南昌人。1942年同时考取西南联大、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最终选择了西南联合大学,4年后又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同时亦成为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吴晗先生的学生。1949年毕业后,万绳楠投身革命工作,自1949年3月起,历任华北军政大学学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二分团小组长、第四十一军政治部文教干事、中南军区文化速成学校与直属文化师范学校教员等职。
1960年,万绳楠来到安徽,先后在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历史系执教。此时的万绳楠已在学界崭露头角。他于1956年发表的《关于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问题》,从经济、文化的角度研究了曹操的贡献,指出“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比他所起的破坏作用是要大的”,客观上肯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通过学术研究曹操地位的论文。1959年发表的《论隋炀帝》,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论述了隋炀帝的功绩,指出隋炀帝“不仅对我国统一与巩固有贡献,而且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也有贡献”,认为隋炀帝功大于过,反驳了将其视为暴君的定论,该文一度引起学界对隋炀帝研究的热潮。此后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专业学术研究外,万绳楠还参与了历史科普读物的传播,参与撰写了由吴晗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小丛书》,撰有《文天祥》《文成公主》等。文革时期,由于吴晗的被打倒,与其关系密切的万绳楠遂受到牵连,是安徽省最先被点名批判的教师学者。
1970年,随着合肥师范学院整建制并入安徽师范大学(时称安徽工农大学),万绳楠从合肥来到芜湖,进入安徽师范大学。文革结束后,万绳楠重新回到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在教学方面,万绳楠负责低年级的古代史基础课,以及高年级的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文化史选修课。1982年开始指导硕士生,成为安徽师范大学第一批硕士生导师。万绳楠专注于对学生的教育,收取研究生后,便为该生以及其他专业的四名研究生开设专史讲座,同时还指导77至79级近二十名毕业生的论文,工作量大幅度超额。据统计,从1981到1983年度,万绳楠共完成工作总量5327学时,平均每天8个课时,等于别人三年多的工作量。而在日常的讲课中,万绳楠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据当年学生回忆:“万老师回到了大学讲坛,老教授焕发了新的青春活力。我们都挺喜欢听他讲课,因为他史学功底深厚,学术思维流畅,不人云亦云,趋炎附势,而有自己的鲜明观点,令人信服的透彻分析。”
科研方面,万绳楠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尤以《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最为著名。1987年,万绳楠把当年在清华园聆听陈寅恪先生讲课的课堂笔记重新整理,又参考后续出版的先生论著,最终出版成书,共20余万字,受到了史学同仁的广泛赏识与推崇。卞僧慧先生对此评价甚高,认为此书“虽非先生讲稿,然由万教授精心整理,厥功甚伟,至可珍惜”。《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成为我们了解陈寅恪史学研究的重要著作。除此之外,万绳楠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稿》《文天祥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等书,均得到学界的认可与肯定。他在《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的前言中明确声明,“各章各节概以论为主,提出个人的看法,力求言之有理、有据,不重复众所熟知的东西,不作教材一类的叙述,并保持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以窥全豹”,周一良先生评价此书“体裁比较新颖”,认为其中的诸多观点“接近情理”“颇具启发性”。《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一书同样体现出万绳楠“不因陈说,锐意求新”的治学特点,彦雨评介认为,万绳楠“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作指导,不因袭,多所发明,写出了一部能反映出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史”。《文天祥传》则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用传、论、考相互结合的方法,对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作了全面系统的、富有创见的论述和考证,朱瑞熙先生称赞此书是“宋人传记的佳作”。
万绳楠生活照由万绳楠主编,1997年出版的《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系国家教委社科基金“八五”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是 国家“九五”规划重点图书。该书共8章,50万字,对荆、扬、益三州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水利、城市经济、土地制度、科学技术以及户口、赋税、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被光明日报誉为“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学术力作”。
除出版著作外,万绳楠还担任了《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分册的编委,负责编写、审阅南北朝词条近千条。
在扎实的史学功底与突出的史学贡献下,万绳楠与田余庆、韩国磐、高敏并称魏晋南北朝史四小名旦。
1996年9月30日,万绳楠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