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昌,号槐青,清光绪二年(1876年)生于直隶(今河北省)天津县。王治昌自幼熟读经史,初考人天津北洋大学堂,专修法律,毕业后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改读商业专科。廖仲恺既是他留日的同学,又是他的金兰之交,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过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在他家中客厅的显著位置上,一直放着廖仲恺和他并排而坐、前面站着廖仲恺儿子廖承志的照片。
王治昌回国以后,曾先后在天津高等师范学堂、商业专门学校和北京政法学校、天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在清末的科举考试中,还考取过商科举人,并受聘主持过河南焦作煤矿。步入仕途后,初任北京政府工商部金事、通商科科长。工商部与农林部合并为农商部后,历任参事、商品陈列所所长、工商司长、农商银行监理官、商标局局长,直至代理农商总长,还作为专门委员,先后参加了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九国会议,成为这一时期参与管理中国经济活动的重要人物。
王治昌在北京政府农商部从事经济活动的多年经历中,尽管得到了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等政要的赏识与器重,被授予“特命全权公使”头衔,获得过诸如“文虎宝光”、“大绶嘉乐”等勋章,但他亲睹北洋军阀的腐败、政治的黑暗,不愿与他们为伍。自己虽身居北京,无法参与南方革命党人的活动,但对孙中山、廖仲恺等敬佩之情始终没有改变。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遇刺身亡。王治昌闻讯,悲痛万分。被誉为“绝无党派门户”之见的他,决心退出政治舞台,闲居北京,和妻子儿女过着平民生活。解放以后,周恩来任命他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在他就任的那一天,周恩来亲自送老人上班,并深情地对王治昌说:“老先生一生不容易,是爱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