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光,原名王光杰,祖籍天津市,1915年6月5日出生于北京。
1927年,王士光在天津中日中学学习。1931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读高中。在北师大附中三年的学习中,王士光与进步学生一起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思想,他对物理、数学兴趣浓厚,学习成绩优秀。1934年至1935年,王士光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于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这个时期他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入钻研,具有较高的水平。在清华大学,王士光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参加了“一二·九”等学生爱国运动。
1936年,王士光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王士光受党组织派遣,到天津组建党的地下电台,在敌占区开展党的秘密工作,通过无线电电波传送我党我军的消息,同时把搜集到的敌方电台情报和敌占区政治经济军事情况传送给党组织和解放区,由此被誉为“中国北方的永不消逝的电波”。
1940年初,王士光调到晋冀鲁豫军区工作。在我军通信装备与器材十分贵乏的情况下,他组织机务人员把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破损的装备和通信器材,修理改装成多种型号的电台,及时保证了我军抗日作战的需要。1942年,他负责创办了无线电工程高级机务训练班,并亲自授课,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无线电机务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王士光在晋冀鲁豫解放区组建了通信材料厂,试制和生产了通信电台和电池,成功研制了地雷探测器,为前线部队提供了急需的装备。
1946年初,王士光承担组建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的任务。在无任何技术资料和零配件奇缺的情况下,他亲自动手,利用缴获敌人飞机上的旧通讯装备,进行设计、分解、改制、组装和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组建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邯郸广播电台,及时接替陕北广播电台播音和新华社文字广播,传播了党中央的声音,为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晋冀鲁豫中央局、司令部、政治部给他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等功奖章和“人民功臣”的荣誉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士光在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工作,组织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12个电信企业,并迅速恢复生产。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副局长,主管计划、科技、生产工作,组织了抗美援朝急需的军用通信装备的生产。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王士光参加了电子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负责并参与了通信、雷达和电子计算机等第一批研究所和军工厂的组建工作,为我军通信装备从仿制转向自行研制付出了大量心血。他还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并任无线电电子学组组长;他主持制定了电子科技的12年规划,为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参与组织领导了飞机、舰艇、坦克的电子设备和通信、广播电视电子装备,以及我国第一代导弹电子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为我国军事电子装备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王士光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分管电子工业的科技和生产。他坚持“以军为主,军民兼顾,以军带民,以民养军”的方针,并经常深人科研生产第一线,组织领导科研生产,为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我国国防重点工程提供了测控设备,为舰艇、坦克、火炮等常规武器提供了配套电子设备,军事通信、电子对抗等装备的科研开发取得了从基础元器件到新的成套设备的大量成果,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士光受到迫害,蒙受不白之冤,被打入监狱。他在几乎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和计算工具的艰难困境中,写出了近70万字的关于电子对抗、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彰显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1974年,在周恩来的关怀下,王士光恢复了自由。该年国庆节,王士光和妻子一起应邀参加了国庆招待会。
1977年,王士光复职工作。他领导组织了我国导弹、卫星的电子装备、测控系统和高可靠性元器件的研制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2年,王士光任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组织开发研制了一批新型雷达、导航、通信和计算机等装备,组织了自动化防空系统、通信卫星电子系统、“三七工程”等大型系统工程的实施。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中,他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1988年,王士光离休,但仍十分关心电子工业的发展,做了许多重要工作,担任了中国经济联合会顾问、中国工业经济协会顾问、机电部电子科技委主任、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子学会顾问、北京电子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他在组织编写当代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一书中,贡献突出,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编了《中国军事工业丛书·军事工业·电子》一书以及参加了《中国电子工业50年》一书的编辑指导。
2003年6月24日,王士光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王士光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曾庆红、张立昌、俞正声、贺国强、曹刚川、曾培炎、刘华清、薄一波、李铁映和邹家华、王光英、洪学智、宋健、朱光亚、胡启立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