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汪应辰

汪应辰(南宋官吏、诗人、散文家)

汪应辰
汪应辰(1118年-1176年),初名洋,字圣锡,世称玉山先生,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中国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散文家、诗人、官员。汪应辰幼凝重异于常童。绍兴五年(1135年),举进士第一人,高宗赐名应辰,授镇东军签判。绍兴八年(1138年),召为秘书省正字。后汪应辰以奏疏忤秦桧,出通判建州。绍兴十八年(1148年),汪应辰复起,通判袁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汪应辰通判静江府,逾期不得代,后归省其母,继差通判广州。次年,召为吏部郎官,迁右司郎官。同年闰十月,出知婺州,以母忧去。后除秘书少监、吏部侍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禅位,大典之礼多汪应辰所定。后知福州。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汪应辰除敷文阁直学士、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乾道三年(1167年)冬,汪应辰入觐,除吏部尚书,继而兼翰林学士。后以得罪中贵,除端明殿学士知平江府,亦不能久,请祠而归。宋淳熙三年(1176年),汪应辰去世。汪应辰学问宏博,所著文章粹明温厚,为一代正宗。其所撰四六制诰,温雅典实,得代言之体,朱熹曾称为近世第一。著有《文定集》50卷。

  • 别名汪洋
  • 圣锡
  • 所处时代宋朝
  • 出生地信州玉山
  • 出生日期宋徽宗政和元年(1118年)
  • 逝世日期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
  • 本名汪应辰
  • 谥号文定

人物经历

(宋史本传不著年岁。此依传中“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推算)五岁知读书属对;十岁能诗。未冠,首贡乡举。试礼部居高选,宰相赵鼎奇之。绍兴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举进士第一,年甫十八,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主和议,应辰上疏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之可畏,忤桧意,出通判建州。桧死,始还朝。累官吏部尚书,刚方正直,敢言不避,中贵多侧目。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连贬秩,遂致仕不起。少从吕居仁、胡安国游;精于义理,好贤乐善,学者称玉山先生。卒,谥文定。应辰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

从政经历

绍兴五年(1135年),年方十八中状元。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主和议,汪应辰上疏嘛张抗金,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不明敌势的危险性,因而违反秦桧意,出通判建州(今福建建瓯)、静江府、广州等。秦桧死后,召为吏部郎官,迁右司,因母老,出知婺州(今浙江金华)。母去世服毕后,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

宋孝宗赵即位后又因事被迫请求调外,于是知福州。不久,升敷文阁待制,举朱熹自代。出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再除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又因事不合,以端明殿学士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韩玉被旨拣马,路过平江府,因汪应辰没有特别招待他而回京报复汪,密告宋孝宗,说所到之州县,没有象平江府那样乱的地方,于是连遭贬秩,气病卧家不起而卒,谥文定。

神童

汪应辰幼为神童,五岁知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灯油,拾柴点火读书。从人借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十岁能诗。宋高宗见他的对词,以为老成之士,直至见才知是刚少年,赐以御诗,并更名为应辰。

他好贤乐善,尤笃友爱。少从喻樗、张九成、吕本中、胡安国等人游,又与吕祖谦、张栻为友。为朱熹从表叔,常与往来研究学问。他为人刚方正直,敢言不避,又多革弊事,所以遭到胡迁许多人的侧目,为人所陷。但他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坚定不移。虽遭秦桧排挤,流落岭峤十七年之久,“蓬蒿满径,一室萧然,饮粥不继,人不堪其忧”,却“处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讲学为事”。学者称玉山先生。

文章

著有文集五十卷,今传《文定集》二十四卷。《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及明代宏治年间程敏政摘抄本辑出,收于集部别集类。他学问具有渊源,作品有不少巨制鸿篇。他的不少诗作都体现了“好贤乐善,尤笃友爱”的思想品格和个性。如《挽宣扶吴郡王》:“节义家传久,艰难始见忠。一心惟殉国,百战竟平戎。环列周庐肃,管仪道路同。

细看麟阁上,谁得似初终?”这一方面歌颂了吴郡王的忠精殉国的品格和战功,另一方面是对那些不能特立不回,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人的辛辣嘲讽,可见诗人品格的一贯性。另一首《分韵送胡丈归健康》也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至诚至深之情:“先生高卧武夷巅,一旦趋朝岂偶然。报国自期如嗷日,归田曾不待来年。怀铅共笑扬雄老,鞭马今输祖逖先。册府风流久廖落,送行始复有诗篇。”这并非一般迎来送往的应酬之作,而是主客思想共鸣的产物,所以读来给人以真挚诚恳之感。这类作品在诗人创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