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以前
王诵生于太平兴国五年庚辰(980年)五月二十日,他是高丽景宗王伷的独子,母亲是献哀王后皇甫氏,同时也是他的堂姑母。王诵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和嫡外祖母都是高丽太祖王建的子女。
王诵刚满周岁,他的父亲景宗就病重了,临终前传位给开宁君王治,是为高丽成宗,也就是王诵的堂叔兼舅舅。王诵在宫中长大,由于成宗没有子嗣,于是在黄州、洞州(均在今朝鲜黄海北道)一带豪族势力的推动下,成宗于淳化元年(990年)十二月将自己即位前的封号“开宁君”授予王诵,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高丽王室家谱
统和十五年(997年)十月十六日,成宗病重,传位于王诵,并在同日薨逝。不久后王诵获契丹册封为高丽国王。
母后专权
王诵继位时已经十八岁,但却由其母皇甫氏摄政,因为皇甫氏住在千秋殿,所以被称为“千秋太后”。王诵本人沉湎美酒,嗜好打猎,虽有大臣进谏,但不听从。同时宠溺庾行简、刘忠正,与他们“有龙阳之宠(指同性恋关系)”。当时的高丽社会颇不稳定,曾在统和二十年(1002年)发生过大量高丽民众不堪苛政、外逃日本的风波。
千秋太后守寡以后不甘寂寞,早已出轨,包养了自家亲戚金致阳。他们的私通为成宗所发觉,金致阳被杖配远地,等到王诵即位后,金致阳又被召还,授其閤门通事舍人,凭借千秋太后的宠爱,没过几年就超迁至右仆射兼三司事,权倾朝野。更要命的是,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金致阳还和千秋太后生了一个儿子。王诵由于近亲结婚和性取向等原因,膝下没有一儿半女,所以他们企图让这个私生子来继承王位。当时宗室凋零殆尽,只有王诵的表弟大良院君王询最有资格继承王位,于是千秋太后与金致阳又逼迫王询出家为僧,并时常欲置其于死地。王诵虽然看不惯金致阳的胡作非为,但又投鼠忌器,害怕伤害母亲的心,因而对此无可奈何。
定策传位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正月十六日,正值高丽王室传统的燃灯会,王诵在详政殿观灯,大府油库突然失火,延烧到太后所居的千秋殿。王诵看到殿宇府库的灰烬,竟然悲叹成疾,干脆戒严宫中,不再上朝听政,在长春、乾化殿设救命道场。宰臣多次请求入宫问疾,都被王诵拒绝。
过了一段时间后,王诵在他的寝殿秘密召见中枢院副使蔡忠顺,屏退左右,对他说:“寡人的病有所好转,听说外面有觊觎王位的人,爱卿知道吗?”蔡忠顺说:“臣也想打听,但没有实据。”王诵从枕头边拿出一封上书给蔡忠顺看,是他的男宠刘忠正所上,原来金致阳要收买刘忠正协助篡位,被刘忠正拒绝,并密奏王诵。随后王诵又拿出一封上书,这是已在神穴寺出家为僧的大良院君王询所上的,内容是报告金致阳一党毒杀他未遂的事情,请求王诵救他。蔡忠顺看完了这两封上书后说:“事情已经很危急了,要趁早解决啊!”王诵说:“朕病得很重了,随时都可能死去,太祖的子孙中只剩下大良院君了,爱卿和崔沆向来怀有忠义之心,要尽心匡扶,不要让社稷落入异姓手中。”蔡忠顺出宫后将此事说给中枢院使崔沆,刘忠正又让监察御史高英起向崔沆、蔡忠顺再次传达了迎立王询的旨意。王诵在与蔡忠顺、崔沆等商量后决定派宣徽判官皇甫俞义带兵前去杨州三角山神穴寺(今韩国首尔津宽寺)迎王询入宫,准备将王位禅让给他。王诵命令蔡忠顺起草给王询的书信,并亲自磨墨,蔡忠顺说:“请让臣自己磨墨,不要劳烦圣体。”王诵说:“心里很着急,不觉得劳烦。”书信内容是:“自古国家大事预有定分,则人心乃定。今予寝疾,奸邪窥觎,以寡人曾不虑此,素无定分,众心摇动故尔。卿太祖嫡孙,宜速上道,寡人未至大期,面嘱宗社,殁无遗恨。若有余龄,使处东宫,以定群心。”王诵看了后还不满意,让蔡忠顺添加“道路险阻,恐奸人潜伏,变起不虞,可戒慎而来”的语句。金致阳虽然获知自己阴谋败露、王诵计划立王询继嗣,但却没有更多行动。
被废遇弑
就在派人迎立王询的同时,王诵还外放金致阳的同党李周祯为西北面都巡检副使,并命西北面都巡检使康兆入卫。康兆接旨后南下行至洞州龙泉驿(今朝鲜黄海北道瑞兴郡西南),这时内史主书魏从正、安北都护掌书记崔昌来面见康兆,哄骗他说这是千秋太后与金致阳矫旨让他入卫来褫夺他的兵权,建议他返回驻防地造反。康兆信以为真,并误认为王诵已死,金致阳一手遮天,便撤回驻防地。千秋太后听说王诵要召康兆入卫后,派内臣把守从西北入京的孔道岊岭(慈悲岭)。康兆的父亲担心千秋太后对康兆不利,就写了告知王诵已死和要求他起兵入京靖难的信并放在竹杖中,派奴才带着竹杖化装成妙香山的僧侣,给康兆火速送去密信。康兆看了密信后印证了自己认为王诵已死的判断,便与西北面都巡检副使李铉云率5000兵马入京靖难。行至平州(今朝鲜黄海北道平山郡)时才知道王诵原来还活着,他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在铲除千秋太后和金致阳的同时把王诵也废掉。由于康兆不知道王诵已经派人去接王询,因此他也派分司监察御史金应仁带兵去神穴寺迎王询继位。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二月二日,康兆即将入京,向王诵上了一道威胁性的奏文,指责王诵宠信庾行简等人,赏罚不明,酿成祸乱,请求他出居龙兴归法寺,王诵答复:“已知所奏。”这一天,王诵所派的皇甫俞义和康兆所派的金应仁同时抵达神穴寺,接走了王询。二月三日清晨,李铉云率兵入宫呼噪,王诵大惊,被迫交出了男宠庾行简,而后康兆亲自带兵逼宫,王诵知道大势已去,与千秋太后仰天大哭,率领宫女宦官及蔡忠顺、刘忠正等移居法王寺。同日王询入宫并继位,康兆处死了金致阳及其与千秋太后的私生子,同时杀了庾行简等七人,将金致阳同党和千秋太后亲属30多人流放海岛,并废王诵为“让国公”,派閤门通事舍人傅岩等看守王诵。王诵派崔沆请求康兆送马以便离京,康兆自己送了一匹马,又从别人家拿了一匹马,千秋太后和王诵母子便骑马出宣仁门到归法寺,前往忠州(王诵之妻宣正王后的母家所在地)。
王诵在送走崔沆时,对他说:“不久前府库火灾,突然发生事变,都是因为我失德,我没有什么好怨恨的,只求终老乡间,爱卿就这么去奏明新君,并好好辅佐。”一路上王诵对千秋太后精心服侍。然而康兆仍要斩草除根,便派遣尚药直长金光甫追到积城县(今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积城面)给王诵送去毒药,王诵拒绝服用,金光甫对随从中禁安霸等人说:“康公说了,如果不能进毒,就让中禁军士杀了废王,报告说是自杀的,不然的话,我和你们都得被灭族!”于是在这天夜里,安霸等人杀死了王诵,先用门扇临时做成棺材,把王诵遗体安置在他所居馆中,一个月后在积城县南火葬。康兆对外宣称王诵是自刎的,给他上庙号愍宗,谥号宣灵,陵号恭陵。由于王诵是经过契丹册封的君主,所以他的被废引发了第二次高丽契丹战争,康兆死于战争中,战后显宗王询改王诵庙号为穆宗,谥号宣让,陵号义陵,并移葬开京城东,后经累朝加谥,定为“孝思威惠克英定恭宣让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