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祯出身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布政使。明崇祯七年闰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孙”。原名王士禛。逝世后十年,雍正继康熙帝位,“禛”字犯御讳,改称士正;乾隆间,又以“正”字与原名音不相合,诏改士祯,通行数百年。
崇祯八年(1635年),祖父象晋迁任浙江布政使,士禛一家随任至杭州。
崇祯十年(1637年),祖父象晋因不屈于权奸报复,致仕归里。王士祯一家尽回故乡新城。
崇祯十一年(1638年),祖父象晋自号“明农隐士”,阖门谢客,亲教诸孙读书。闲暇著书,精岐黄,为民治病。
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士祯始入小学,在新城家塾从祖父象晋读。与伯兄士禄、仲兄士禧、叔兄士祜同学。习五七言韵语。
崇祯十四年(1641年),王士祯在家塾从祖父象晋学。伯兄士禄授王、孟、韦、柳诸家诗,使手抄之。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清兵陷新城。全家避兵邹平长白山鲁泉。
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士祯全家避兵于邹平,依外祖孙氏家,居长白山之鲁泉。
王士禛小像 崇祯十七年(1644年),王士祯全家在邹平。从祖父象晋读书。一日祖父与从弟象咸饮酒。祖父命对句,云:“醉爱羲之迹。”渔洋应声答道:“狂吟白也诗。”二公大喜,赏以名人书画。
清顺治二年(1645年),王士祯父与敕被荐入仕,以父象晋年老为由力辞。
顺治三年(1647年),王士祯与诸兄和《月泉吟社诗》。
顺治五年(1648年),王士祯出应童子试,未中。伯兄士禄举乡试。至是有《落笺堂初稿》一卷。
顺治六年 (1649年),在家塾读书。
顺治七年(1650年),再应童子试,郡、邑、提学三试皆第一。读书于水月禅寺,寺在大明湖东北。八月成婚,夫人张氏,邹平人,祖张廷登,明万历进士。父万钟,拔贡。后,南渡官镇江推官。兄实居,字宾公。
顺治八年(1651年),应乡试,举第六名。是冬,与伯兄士禄同上公车赴京会试。一路唱和,题诗驿壁。
顺治九年(1652年),在京应会试,落第。伯兄士禄成进士,因主考胡统虞之故,被停一科。
顺治十一年(1654年),叔兄士祜拔贡入国学。
顺治十二年(1655年),伯兄士禄以殿试与士禛同上公车,叔兄士祜亦以太学生廷试入都。与海内闻人论交,时号“新城三王”。士禛中会试五十六名,未殿试而归,致力于诗。
顺治十三年(1656年),四月,省伯兄于莱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游历下,集诸名士于大明湖。举秋柳诗杜。初展神韵诗风。赋《秋柳》诗四章,以述对明室悼亡之情。有《春不雨》《蚕租行》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时称“秋柳诗社”。
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赴京。殿试中二甲三十六名。观政兵部,备任。秋九月归里。
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京与汪琬、程可则、刘体仁、梁曰缉、叶方蔼、彭孙、龚鼎孳等人唱和,十月,得授扬州府推官。十二月,赴任便道归里,伯兄士禄、叔兄士祜送至天宁寺。自此,兄弟聚少离多。
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赴扬州任,父与敕同行。母孙夫人送至渑水边,告诫士禛云:“汝少年为法吏,吾惧之。然扬,故尔祖旧游地也。其务尽职守,以嗣前烈。”三月,到任。八月,充江南同考官,赴江宁。九月,病归扬州。
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扬州。审理“海寇案”“奏销案”等,多所平反,严惩诬告。罢除迎春琼花观会,严惩从中谋利奸官,扬州百姓称颂其东坡再世。
康熙元年(1662年)正月,母孙夫人就养至扬州。伯兄自里中报命京师,三月迁吏部考功司主事。士禛因谳事被降级,母孙夫人慰藉说:“人命至重,汝但存心公恕,升沉非所计也。”士禛遵嘱,多所平反。
康熙二年(1663年)春,有事高邮,监理修复文游台事。题《文游台记》。伯兄西樵典河南乡试。叔兄东亭举于乡。冬,伯兄便道扬州,宿一夕。士禛奉命赴江宁充江南武科同考官,舟送伯兄至仪真而别。按部至如皋与明老诗人邵潜交,县令深受感动,免其徭役。
康熙三年(1664年)春,士禛与林古度、杜濬、张纲孙、孙豹人诸名士修禊红桥。伯兄因河南乡试案下吏部狱。五月,有事江宁,为伯兄燃灯于长干寺。十月,得内迁礼部命。冬,西樵狱解,至扬州,兄弟相聚月余。
康熙四年(1665年)春,至如皋与冒襄、邵潜、陈维崧、许嗣隆诸名士,举修禊水绘园诗社,杜濬有“酒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句,评价其委婉与豪放兼之的神韵诗风。七月,登舟赴京任。诸名士依依不舍,送别禅智寺。临行惟图书数十箧。自云:“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八月,过临淄会周亮工于临淄别墅,携叔兄东亭北上。九月到礼部任。十月,因户部郎中某以恶言告吏部,士禛被罢官。
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与伯兄自京师归济南,士禛暂返新城。三月,伯兄复游扬州。士禛第三妹卒。三妹适淄川庠生毕盛肩。士禛过青州留周亮工真意亭。九月复职返京师。
康熙六年(1667年),在礼部。与汪琬、刘体仁、程翼苍、陈廷敬、李天馥等为文社。宋荦自黄州入京始与定交。
康熙七年(1668年),在京迁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时仪制司郎中曹首望。正月初五日,于慈仁寺访宋荦。秋,叔兄士祜南游,泛大江至姑苏,多所题咏。
康熙八年(1669年)三月,至淮安榷清江浦关,专司船厂。淮安张力臣等以师礼来谒拜。惠周惕从学。吴雯访于清江浦。
康熙九年(1670年)正月,伯兄视士禛于清江浦。二月,叔兄士祜举礼部成进士。三月,伯兄北归。冬,还京师。伯兄补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与宋琬、施闰章等时有唱和。
康熙十年(1671年),在京师,迁户部福建司郎中。与伯兄、程可则、施闰章、沈荃、宋琬、曹尔堪唱和。
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户部。六月,奉命典四川乡试。归下三峡,闻讣,奔丧。十一月,至新城。
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新城居母丧。七月二十日,伯兄王士禄卒。冬,养疴邹平长白山柳庵。又至生生庵、唐李庵、醴泉寺。
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里居母丧。伯兄次子启浣死。夏秋间与邑高士徐夜、张霖多有交往,有诗。
康熙十四年(1675年),服阙,七月以父命赴京。居天宁寺。八月,待依次补缺归里。冬,访徐夜庐舍送酒。
康熙十五年(1676年)正月,赴京师。五月,补户部四川司郎中。九月,张宜人卒于家。康熙帝欲选诗文兼优者充实南书房。一日与杜臻考察王士祯,知其诗名文才。
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户部。六月,康熙帝又与张英考察士禛诗文。七月初一日,又与李蔚、冯溥考察士禛诗文素质。又命士禛与江南才子陈玉璂御前对诗,帝欣然内定。
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二十二日,与翰林院学士陈廷敬同召对懋勤殿。二十三日,特旨授翰林院侍读。夏,与陈廷敬、叶方蔼入直南书房。十月,奉旨偕侍讲韩菼典顺天乡试。帝命书自作诗交养心殿装裱,颁赐大臣及外国使者。
康熙十八年(1679年),入直南书房。誉为一代诗坛领袖。在翰林充《明史》纂修官。
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翰林。十二月,迁国子监祭酒。
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国子监。主秋试。九月,叔兄士祜待职卒于京,享年49岁。进封父与敕为朝议大夫国子监祭酒。母孙宜人、妻张宜人赠恭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正月上元,赐宴乾清宫,帝首倡《升平嘉宴》诗,效《柏梁体》,廷臣续和,命詹事沈荃书之。御制序文,颁诸臣。五月七日,得帝赐御书“。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国子监。疏清修补国学所藏《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刻板,多次上疏请定圣庙祀典等事宜,准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在国子监,咨覆台湾、琉球等地学生入太学事。九月二十日,三女阿宫生。十月,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十一月,奉命祭告南海。十九日,启程。除夕,至宿松。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月十日,抵广州,入南海神庙祭告毕。四月一日,归自广州,七月,过里。九月至京复命。闻父讣,奔丧。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父丧在里,居庐。住西城。王苹、吴雯、钟圣舆、赵丰原等门人至西城别墅抚慰。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里居庐,秋移南城旧第,居宸翰堂。是春,访淄川唐梦赉。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赴京悼太皇太后。访朱彝尊于古藤书屋。三月,自京返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康熙帝南巡,士禛自里赴德州迎驾。三月,葬父并母孙宜人。冬十一月,赴京。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再补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三月十日,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三朝国史副总裁。六月,长女阿端死。七月秋审平反数案。九月, 迁兵部督捕右侍郎,孔尚任与其定交。
康熙三十年(1691年)春,二月六日,奉命主考会试。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因受侍卫马三捷潜逃案牵连降一级,为兵部督捕右侍郎。八月初五日,调户部右侍郎。整饬铸钱法规,革除送样钱陋弊。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户部。四月,侧室陈儒人卒。五月,祖、父赐封为通政大夫、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祖母、母、妻皆受封淑人。七月,三女阿宫卒。秋审,平反三案。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户部。二月,署兵部事。六月,充纂修《类涵》总裁官;下旬,转户部左侍郎。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在户部。时捐纳方开,人皆相缘为奸利,士禛清廉自守,严格规章。在部七年,“不啻空山雨雪,烧品字柴、说无生话时也”,声誉满朝。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奉命祭告西岳。正月二十七日,发京师。三月二十七日,祭毕,二十八日返。七月,归过里。九月,复命京师。
王士祯像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户部。二月,仲兄士禧(1627-1697)卒于里第。七月,承恩赠祖、父皆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加一级,祖母、母、妻皆夫人。仲子启汸任唐山县令,士禛训以洁己爱民。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十三日,迁都察院,左都御史。冬十一月二十四日,奉命直南书房编《类御集》。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在都察院。五月,康熙帝返宫,迎驾通州。奉命直南书房。六月,侧室张儒人卒。九月,次女婉卒。十一月五日,迁刑部尚书。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刑部。五月,平反徐起龙案。六月二十八日,赐御书“带经堂”匾额。七月,与诸公内直,赐御书唐诗湘竹金扇。十月,充武会试读卷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刑部。三月,归里迁祖墓、父墓。十月,返京。蒲松龄以五古诗送别。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刑部。四月六日,赐御书“信古斋”匾额,暗示“信古”不妄今之意。九月,拜送车驾南巡。冬,奉命阅御试顺天举人卷。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刑部。三月,启奏刑部释囚犯800余人。七月,启奏赈济山东灾民。八月,奉旨截留漕米,赈山东饥民。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恩赠祖、父皆资政大夫,官至刑部尚书。九月,因受王五案失察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在新城故居。四月,有事安德,憩门人朱缃桐阴书屋。初六日,与门人朱缃、钟辕、从弟士骊、孙允酂同游漪园。初七日,门人朱缃、钟辕复邀泛舟大明湖,有记。五月,以送驾至德州,下榻故国相谢升家。十月,仲子启汸唐山知县任满归,待职于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故里。正月,第四妹嫁益都(今博山)太学生赵作肃。四月,往邹平长白山中兹山别业,息居夫于草堂。山有古夫于亭,草堂名取义于此。与张实居、张笃庆等讲诗授徒。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在新城故里。岁大旱,巡抚有命赈济士绅,具册领赈。士禛以不合近年朝廷发赈原旨,而独不具册,实家无储米,巡抚以士禛得大臣风度。六月后患痒症。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新城故里。冬,门人李先复归浙,过访。时,士禛目已昏眵,唯视大字本。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新城故里。冬,侍读黄叔琳视学山东,过访于士禛里第,言及有旨,取故灵璧知县马骕所著《绎史》,刻版入内库。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在新城故里。卧病。旧有疝气,二十余年,时发为累。七月,忽由痒症变为疡症。呻吟床褥、苦不堪言。十二月,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因病甚剧,具疏遣子启汸入京谢恩。
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士禛卒于里第,享年78岁。十一月七日,葬于系河北岸祖茔之次。太仓相国王掞作神道禅文,商丘宋荦作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