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陈定秀

陈定秀(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

陈定秀
上个世纪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有四名女学生,在五四运动中为妇女解放独立自由勇敢地走上街头,游行集会,开中国女子参政之先河。由于她们兴趣相同,学术相讨,生活相共,着统一装束,参加各种组织,编辑刊物,时人称为"四公子"。1923年,庐隐以"四公子"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小说《海滨故人》,小说中露莎、云青、玲玉、宗莹分别指庐隐自己、王世瑛、陈定秀和程俊英先生。1990年在那个炎热的夏天,九十高龄的程俊英教授在华师大一村的陋室内创作了《海滨故人》的续篇《女生·妇人"五四"四女性肖像》。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用女作家蒋丽萍的话说"缤纷美丽,不胜凄凉"。程先生逝世至今又十多年了,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已经成为过去,而"四公子"为妇女解放自由独立而追求的精神却一直流传,直到永远。它体现了"五四"以后女学界的自强不息和争取婚姻自主的精神。

  • 中文名陈定秀
  • 出生地昆山陈墓镇下塘街陈敦和里
  • 出生日期1900.5.29
  • 性别

十九世末,美丽的江南水乡苏州走出了一位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五四运动的新女性,“四公子”之一陈定秀。

陈定秀,小名,秀之。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农历五月初二)(1900.5.29)。生于昆山陈墓镇(今锦溪)下塘街陈敦和里。当时的陈家在镇上称得上是首富,书香门第,历代人文辈出,其曾祖父陈竺生(松瀛)为清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举人。其父陈百川(文海)也是饱读经书,满腹经纶,膝下多人出洋留学。

因此,《养素堂》的孩子不论男女都要受到教育,都得读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维新、洋务运动给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也给悠闲宁静的江南小镇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冲击,乡镇间的一些有识之士,已渐渐感到宁静的田园阡陌并非是他们永远的乐土,于是纷纷离开乡土,进入城市,继而告别传统的私塾教育,为子女们寻找新式教育。在此潮流下,陈家在苏州颜家巷买了一处宽大的宅院。陈家的子女们也陆续来到苏州,被送到当时苏州城里有名的草桥中学,景海女中,振华女中,接受新式教育。清朝末年,废科举,学习外国的学制而兴办学校,北京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只许男子入学。后来又在都城及大城市各办一个女校,北京只有女子师范一所,该校附属国文专修科,是大学性质的,当时全国也只有这一个专修科。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