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278—336年),字世儒,出身琅琊王氏,系王正第三子(王正长子王旷,次子王廙)。
从小以品行端正著称。20岁,接受州郡的任命。光熙元年(306年),光禄大夫傅祗开府,召为掾属。后来,随兄王廙一起渡江,成为扬州刺史刘机长史。琅邪王司马睿以为镇东贼曹参军,转任典军参军。因参加讨伐华轶之功,封都亭侯。孝愍帝司马邺召他为尚书郎,以道路险阻没有就任,升任建安太守,徙义兴内史,没有就职,转任为军咨祭酒。
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即位为帝后,王彬迁任侍中。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在江州举兵,攻向建康,发动王敦之乱。同年,王敦攻打石头城,守将周札自开城门。晋元帝派兵进攻石头城失败,王敦亦据兵石头城而不入朝。晋元帝唯有脱下戎服,派王彬慰劳王敦前去求和。
王敦以丞相总掌朝政后,忌惮周顗和戴渊的名声,将二人杀害。王彬因向来与周顗亲近友善,因此首先去哭悼周顗,而且十分激动。王彬及后面见王敦,王敦见他容色凄惨而询问何故。王彬回答哀悼周顗,悲惨不能自止。王敦听后大怒。王彬为周顗感伤,声泪俱下,数责王敦叛逆和杀害忠良,祸及门户。王敦更加愤怒,声言面杀死王彬,在座的王导亦为王彬担心,劝王彬向王敦道歉。但王彬却不肯,说:“身患脚疾以来,连见皇帝,不行拜礼,为什么要向王敦下跪!又有什么要道歉!”王敦说:“脚痛比得上颈痛吗?”但面对王敦以杀他作胁逼,王彬仍意气自若,毫无惧怕之色。
太宁元年(323年),晋元帝已死,退回武昌遥控朝廷的王敦,再次起兵推翻晋室。王彬苦谏不果、王敦更面色大变,以眼神示意左右收捕王彬。王彬仍不害怕,更严正的说:“当年杀害堂兄长,如今又要杀(堂)弟弟了吗?”王敦因王彬是亲人而再作容忍。后王彬调作豫章太守。同年十一月,王彬改任前将军、江州刺史。
次年,王敦病死,沈充、钱凤等人皆兵败被杀,王含和王应父子兵败逃亡,遭到朝廷军队追捕。王含打算投靠荆州刺史王舒,但王应则劝王含投奔王彬。王含认为王彬于王敦举兵以后二人多次意见相左,关系不佳,不能依靠。但王应认为这才是应投奔王彬的原因,因为王彬在王敦得志强盛之时仍能作异见,不是常人能做到。在看到他们衰败遇险时必会有怜悯恻隐之心而加以协助;但王舒遵从法度,不会因他们而例外。但王含不听,于是他们到荆州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父子二人推入长江杀害。王彬听闻王含、王应可能会来投奔,就暗中准备船只接应,然而他们终究也没来,王彬知道二人死讯后,感到十分遗憾。
王彬及后先后任光禄勋和度支尚书。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被平定后,因宫殿在战乱中被毁而以王彬为将作大匠,负责改筑新宫。后迁尚书右仆射。咸康二年(336年)二月,王彬在任内逝世,享年五十九岁。朝廷追赠特进、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为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