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王珪出生于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王珪少年时机敏出众,出语惊人。堂兄王琪读他所赋之作,赞叹说:“骐骥刚出生,已有远大的志向,只是坚硬的筋骨未长成而已。”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二十二日,王珪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四月二十三日,被任命为大理评事、扬州通判。王珪到任后,吏民都轻视王珪,有大校(军官名,位低于将)轻视王珪不公谨,王珪将其捉拿依法论处。
庆历三年(1043年),王伦起兵,进犯淮南,王珪提议出城袭击王伦,王伦军逃走。
入京为官
庆历六年(1046年)十月七日,王珪被召入京任太子中允,入集贤院。
皇祐三年(1051年)约八月初,王珪任盐铁判官,兼修起居注。八月十七日,任契丹正旦史,出使辽国,贺辽国国主正旦。
皇祐五年(1053年),王珪进知制诰。同年正月二十日,王珪权知贡举。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王珪进翰林学士。
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王珪与欧阳修、梅尧臣、范镇、梅挚同知礼部贡举。七月,因母亲去世丁忧而去职。
官拜翰林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王珪被召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
嘉祐六年(1061年)正月,王珪权知贡举。六月,考察订定茶法。九月,判史馆。
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初一,王珪上书,驳斥有司庙祭与祭日同,乐备而不作之论。并奏议大祀、中祀、从祀分别所用牲、香数,宋仁宗同意了他的建议。同年,宋仁宗准备立太子,中书召他起草诏书,他说:“这是大事,非当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王珪请求觐见了宋仁宗,当面奏对:“天下臣民盼望立太子很久了,这果真是陛下的心意么?”宋仁宗道:“朕意已决。”王珪再拜祝贺后,才退下起草诏书。欧阳修听到后叹息说:“是真学士啊!”十二月,宋仁宗在宝文阁设宴,作飞白书分给侍臣,命王珪记下年月姓名。欧阳修得双幅大书,王珪夹题八字云:“嘉祐御礼赐欧阳修。”王珪也得到了赏赐书法。又在群玉阁设宴,宋仁宗让王珪作序,并以自己所用笔、墨、笺纸、砚赐给王珪。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宋仁宗驾崩,王珪草拟了《仁宗遗诏》。四月,上书请皇太后还政。七月二十九日,宋英宗命王珪议定仁宗的谥号与庙号,王珪作《仁宗谥号议》,定仁宗谥号为“神圣文武明孝皇帝”。十二月,王珪受命与贾黯、范镇、宋敏求等编修《仁宗实录》。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十一日,王珪再次上疏请太后还政;九月,经王珪、贾黯等奏议,复置武举。同年,知审官院。
治平二年(1065年),王珪上书,奏请宜称濮安懿王(即宋英宗生父赵允让)为皇伯,这样才合乎礼仪。同年七月,为礼仪使。
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忽然召他来蕊珠殿。当初宋仁宗立太子时,王珪请求当面奏对,有人借此偷偷诬陷他。这时宋英宗传诏令他兼任端明殿学士,赐他盘龙金盆,告诉他说:“从前误信谗言,朕现在已全然消除疑虑了。”王珪致谢说:“不是陛下圣明,我早就死了。”正月八日,宋英宗驾崩,宋神宗继位。进封百官,王珪迁翰林学士承旨。
官拜宰辅
熙宁三年(1070年)正月九日,王珪权知贡举。八月,受命编修《三司令式》。十二月,拜参知政事。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王珪任桥道顿递使。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罢相,王珪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熙宁十年(1077年)五月,宋神宗令王珪等修仁宗、英宗史。
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吴充因病罢相,王珪为独相。随后,宋神宗命王珪提举《两朝国史》,赐笔墨器币。九月,为正议大夫。随后因改革官制(元丰改制),王珪又被超授为银青光禄大夫兼门下侍郎,加监修国史。
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王珪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二日,进封王珪为郇国公。
身后荣辱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患病,王珪请皇太后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宋哲宗。三月,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进王珪为金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同年五月十八日(6月12日),卒于任上,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尉,谥号文恭。六月,赐王珪寿昌坊官第,加赠太师,命陆佃监护其丧葬事宜。
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因邢恕等人诬陷,王珪被追贬为万安军司户,削夺诸子官籍。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宋徽宗下诏,恢复王珪赠谥。崇宁二年(1103年)四月,又剥夺追回王珪所赠谥号。崇宁三年(1104年)二月,将王珪列为元祐党籍。大观二年(1108年)三月,去除王珪的元祐党籍。政和三年(1113年)七月,再次恢复王珪的赠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