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四岁丧父,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叔叔欧阳晔。欧阳修在为欧阳晔所作的墓志铭中就写道:“修不幸幼孤,依于叔父而长焉。尝奉太夫人之教曰:‘尔欲识尔父乎?视尔叔父,其状貌起居言笑皆尔父也。’修虽幼,已能知太夫人言为悲,而叔父之为亲也。”可见两叔侄情深,父子之情跃然纸上。
欧阳晔病逝时,欧阳修正遭受第一次贬谪,先是放逐到穷乡僻壤的湖北夷陵(今宜昌)做县令,旋即又改任更加偏僻荒凉的湖北乾德(今老河口)县令,不能为叔父奔丧,欧阳晔的灵柩也只能暂厝随州。直到宋仁宗庆历四年初,欧阳修被朝廷重新启用供职汴梁时,欧阳氏族人才决定将欧阳晔的灵柩下葬应城县高风乡彭乐村。庆历四年三月十日欧阳晔下葬时,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路“擘划粮草”,未能亲临叔父的安葬礼仪,便书写了墓志铭《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当年八月,欧阳修以龙图阁直学士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挺身为改革派上书申辩的欧阳修面临再遭贬谪的困境,担心龙颜一怒自己葬身新政,于是匆匆到叔父的新坟前祭拜,作下《祭叔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