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宋庠

宋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5月14日),初名郊,字伯庠、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县(今河南省杞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举进士第一。次年,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明道二年(1033年),因废郭皇后事,与群官伏阁争不可得,坐罚金。景祐元年(1034年),同知礼部贡举。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知审刑院。改权判吏部流内铨,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宝元元年(1038年),诏为翰林学士,因李淑以其姓名进谗言,故改名庠,字公序。庆历元年(1041年),中宰相吕夷简计,出知扬州,进给事中、徙郓州。嘉祐三年(1058年),封莒国公。英宗即位,移镇武宁军,改封郑国公,出判亳州。请老,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宋庠好学,读书至老不倦,与弟宋祁俱以文学名世,以诗赋为学者所宗,时称“二宋”。布衣时,与宋祁曾同赋《落花》诗,皆脍炙人口。其诗学李商隐,属西昆体。其文多馆阁代言之作,雄才奥学,温雅瑰丽,集中名章隽句,络绎纷披。又善于文献校正之学,尝手校《国语》,撰《国语补音》3卷,今存。另有《掖垣丛志》3卷、《尊号录》1卷、《纪年通谱》12卷,文集合40卷,大多散佚。(概述图像取自1917年修《安徽新安宋氏宗谱》)

  • 全名宋庠
  • 别名宋元献、宋莒公、宋郑公
  • 伯庠、公序
  • 谥号元献(一作元宪)
  • 所处时代北宋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开封府雍丘县
  • 出生日期996年
  • 逝世日期1066年5月14日
  • 主要作品《宋元宪集》《国语补音》
  • 最高官职司空
  • 本名宋郊
  • 追赠太尉兼侍中

宋庠画像宋庠生于宋至道二年(996年),他幼年时同弟弟宋祁随父在外地读书,稍长离父还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宋祁两兄弟,同举甲子科进士。礼部奏宋祁第一,宋庠第三,刘太后(章献皇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宋庠第一,而置宋祁第十,故有兄弟“双状元”之称。由此宋庠成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的“连中三元”之人。宋庠中状元后,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直史馆,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再迁左正言。

宋仁宗郭皇后被废时,宋庠与御史伏在官署争辩,被处以罚金。许久后,宋庠任知制诰。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兼任史馆修撰、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澥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宰相陈尧佐说情,坚持判王澥死刑,大快民心。

宝元(1038年-1040年)年间,宋庠以右谏议大夫充任参知政事,位居政府。宋庠在相位以儒雅著称,遇事是非分明,与同僚吕夷简不和,又因反对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最终被调知扬州。新政失败后,朝廷擢宋庠为枢密使。

庆历三年(1043年),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

庆历七年(1047年),春旱,仁宗采用东汉时以灾异策免三公的旧例,罢免宰相贾昌朝,其余辅臣皆削一官,宋庠为右谏议大夫。

庆历八年(1048年),除尚书工部侍郎,充枢密使。

皇祐元年(1049年),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久居相位,终无建树。

皇祐三年(1051年),又因家法不严,纵容子弟过错,遭包拯弹劾而被罢相,出知河南府,几经迁徙,被仁宗封为莒国公。

治平元年(1064年),宋庠请求告老还乡,不准,改封郑国公,称镇武宁军,出判亳州。宋庠前后所至地方,均以慎静治理,晚年逐渐沉浮自安,又笃爱幼子。至亳州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最终以司空致仕。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十八日,宋庠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元献(一作元宪)。宋英宗亲题其碑额为“忠规德范之碑”。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