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疏广

疏广

疏广
疏广(? -前45),西汉道家。字仲翁,号黄老。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自幼好学。早年家居教授,从游弟子甚众。后征为博士、太中大夫、太子太傅。与其侄疏受(太子少傅)俱受宣帝器重,数获赏赐,朝廷上下成以为荣。在哲学上·坚持老子知止求退的观点,在身为子太傅、获有令名的情况下,主动提出辞官回家。他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汉书·疏广传》)他对老子的话(分别见于今本《老子》第四四章和第九章)深信不疑,坚决离开朝廷,扬长而去。坚持怨富恐富的观点,认为财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消极力量,无论对贤者或愚者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断言“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同上)。他在这种思想指导p,刨冢刖把在朝廷做官时所得的钱全部花在招待故IFt宾客的酒饭上,不为_于孙购置田亩。他说,家里的田亩,只要了孙勤于耕作,就完全可以达到一般人的生活水平。再购置田亩,除了使子孙怠惰以外,决不会有好处。其事迹与言论见《汉书》卷七一。

  • 本名疏广
  • 字号仲翁黄老
  • 所处时代西汉
  • 出生地东海兰陵
  • 出生时间?
  • 去世时间-前45

疏广从小好学,精于《论语》、《春秋》。本始元年初,汉宣帝征其为博士郎、太中大夫。地节三年封为太子太傅。信奉黄老之学。疏广还乐于创办私学,治学严谨,注重学生的德学兼优。

疏广的侄子疏受,当时亦以贤明被选为太子家令,后升为太子少傅。疏广、疏受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并称之为朝廷中的“二疏”。疏广任太傅五年,称病请求还乡。皇上考虑到他们年迈,就答应了,并加赐黄金20斤,皇太子赠金50斤。二疏辞官回到家乡萝藤之后,将金遍赠乡里。二疏去世之后,乡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旧址筑一座方圆三里的土城,取名为“二疏城”;在其散金处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内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绝。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