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钱伟长

钱伟长(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钱伟长
钱伟长(1912.10.9—2010.7.30),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至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曾任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名誉校长,暨南大学名誉校长兼董事长、扬州大学名誉董事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 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 中文名钱伟长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江苏无锡
  • 出生日期1912.10.09
  • 逝世日期2010.07.30
  • 职业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多伦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 信仰辩证唯物主义
  • 主要成就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力学系和力学专业;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所;主持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主持组建新上海大学,终身担任上大校长;1956年获国家科学奖二等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银牌;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6年获多伦多大学杰出校友奖2010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特别;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
  • 代表作品弹性柱体的扭转理论、奇异摄动理论、弹性力学
  • 夫人孔祥瑛

早年经历

钱伟长毕业照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父亲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兄钱挚。

1925年,先后在无锡荣巷公益学校、无锡县立初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 )读书。

1928年,父亲病逝后,在苏州上学读高中,学习数理化和西洋史。

1930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高考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1931年,获得吴蕴初设立的“清寒奖学金”,物理5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物,转学物理系。 在校期间,和同学顾汉章测定北京地区大气电参数。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获高梦旦奖学金,随导师吴有训做光谱分析,并在黄子卿指导下研究溶液理论。 同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6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9年,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并与孔祥瑛结婚。 

出国留学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跟随导师辛吉研究板壳理论,用50天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60岁祝寿文集内 。

1941年,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 

1941至1942年,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的电抗、和A.温斯坦(weinstein)合作研究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 

1942年--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研究火箭弹道、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人造卫星轨道、气阻损失、降落伞运动、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变扭率的扭转、超音速对称锥流等问题。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学成归国

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院士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46至1957年,研究圆薄板大挠度摄动解和奇异摄动解、润滑理论、压延加工、连续梁、扭转问题、建筑史、扁壳跳跃和方板大挠度。 

1946至1948年,参加了反美扶日、反内战、反饥饿、反美援面粉等进步运动。 

1949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 

1950年,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常委、组织部部长。 

1951年,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 

1952年,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

1954年,提出了“圆薄板大挠度理论”(1956年获国家科学奖二等奖)。 

1954年至1958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 

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并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波兰科学院院士。 

195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1957至1976年,从事飞机颤振、潜艇龙骨设计、化工管板设计、氧气顶吹的转炉炉盖设计、大型电机零件设计、高能电池、三角级数求和,以及变分原理中拉格朗日乘子法的研究。 

1964年,他曾独立推得广义变分理论,投递给《力学学报》,但因当时他的身份问题而不予发表。

晚年时期

1972年,钱伟长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

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7至1990年,从事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中文信息处理、薄极大挠度、管板、断裂力学、加筋壳、穿甲力学、三角级数求和等方面的研究。 

1979年,中央撤销把钱伟长划为右派分子的决定。 

1980年,恢复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1981年,被任命为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 

1982年,“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1979年完成)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3年,邓小平亲自下调令,调任至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一职,并写明此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1983年至2003年,历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他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同年任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5年,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86年,在国家标准局组织的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在34种方案中,“钱码”被评为A类方案。“钱码”获得198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银牌奖。 

1988年,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1990年后,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1994年,由邓小平亲自委任,钱伟长继任为上海大学校长。

1997年,被聘为南京大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

2001年11月,受聘为江南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

2006年,获多伦多大学杰出校友奖。 

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遗体于2010年8月7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火化。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