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神童
欧阳玄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五月。欧阳玄的先祖居于庐陵,至其高祖父欧阳安时,才迁居潭州的浏阳。自欧阳玄的曾祖欧阳新自父亲欧阳龙生,欧阳氏便以世代儒学而闻名。欧阳新和其子欧阳逢泰与理学大家欧阳守道、尹毂等交往甚密,而其父欧阳龙生曾任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里道州路的教授,欧阳玄在那里侍父多年。这使得欧阳玄长期受到较好的理学熏染,故他说自己“尝诵诸儒之说,而想望其余光焉”。
欧阳玄自幼时便极为聪慧,同样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母亲李氏教他《孝经》《论语》《小学》各书,他八岁即能成诵。这时,家人送他跟随乡学先生张贯之学习诗文。他一天就能诵记数千字,并很快就知道如何写文章。
据说在欧阳玄十岁时,有一位道士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将来当以文章冠绝当世,是廊庙之器啊。”说完便离去,再无踪迹。朝廷派使者巡查各县寻访人才,欧阳玄作为诸生拜见使者。使者命其作梅花诗,他立刻作成十首,晚上回家时,又增加到上百首,看见的人对此都很惊讶。十四岁时,他进一步跟随以前南宋的进士学写词章,下笔成章。每次参加乡学考试总是位于高等。
成年后,他闭门读书几年,人们都见不到他一面。在此期间遍览经史百家,对伊洛学派的本末,尤其淹博贯通。
高第入仕
延祐元年(1314年),元仁宗的儒师王约等汉臣积极倡议开科取士。就在此年,欧阳玄以《天马赋》为湖广省试第一名。延祐二年(1315年),仁宗诏行科举(史称“延祐复科”)。在这次考试中,欧阳玄登左榜(汉人、南人)乙卯科(张起岩榜)一甲进士第三名(即探花)。
施惠地方
欧阳玄登第不久后,自承事郎出授为湖广行省岳州路平江州同知。延祐六年(1319年),调江浙行省太平路芜湖县尹。任芜湖县尹三年,不畏权贵,清理积案,严正执法,注重发展农业,深得百姓拥戴,有“教化大行,飞蝗不入境”之誉。
不久后,欧阳玄被调为武冈县尹。武冈县“蛮僚”杂居,当时赤水、大清洞“僚”民械斗,多所死伤。欧阳玄单骑前往劝解,喻以祸福,平理其讼,“僚”民遂安。
屡主文衡
后来,欧阳玄被召入朝,担任国子博士。泰定四年(1327年),任礼部贡举官,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1328年),任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
泰定帝死后,在大都的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拥立泰定帝的从侄图帖睦尔为帝,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的泰定帝系势力展开内战。当时欧阳玄在大都兼领印摄院事,每日在内廷值班,参预决断机务,负责撰述各类诏令书檄。后来图帖睦尔登基成为元文宗后,包括改元天历,举行郊庙、建后、立储、肆赦等大事的诏命,也都经由欧阳玄之手撰写。随后,他又向文宗逐条陈奏关于时政的数十件事,密封上奏,其中大多建议都被采用。
欧阳玄画像,取自《元四学士图》天历二年(1329年)三月,文宗在兴圣宫中设奎章阁学士院,下辖艺文监,挑选素有清望的官员居其位。文宗亲自署任欧阳玄为艺文少监。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命奎章阁大学士赵世延、国史院编修官虞集等仿唐宋会要体例,纂修《皇朝经世大典》。欧阳玄参与其中。随后升任艺文太监、检校书籍事。
元统元年(1333年),欧阳玄被改授为太常礼仪院佥事,拜翰林直学士,负责编修《泰定帝实录》《明宗实录》《文宗实录》和《宁宗实录》,合称“四朝实录”。不久又兼国子祭酒。后又召到中都商讨事务,升为翰林侍讲学士,再兼国子祭酒。
至元五年(1339年),欧阳玄因足部患风痹症,请求南归医治,元顺帝未允,授他为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不久,欧阳玄再度恳请辞官,顺帝仍未允,但允许他上朝时不用行朝贺礼。
至正元年(1341年),在中书右丞相脱脱的主持下,元廷开始至正新政。脱脱等对朝政大行更张,但凡有行之不便的事,都在宫中集会议政。每当此时,欧阳玄都直言无忌,如对恢复科举一事,他不顾反对意见,极力赞同。此后不久,欧阳玄南归,又被起复任翰林学士,但因病未行。
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代历史,以脱脱为都总裁,欧阳玄与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中书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张起岩、侍御史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等同任总裁官。在编修三史过程中,欧阳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详见“主要影响-史学”部分)。
欧阳玄为官四十余年,先后六入翰林,两为祭酒,两任贡举主考官,以史学成就最为突出,同时也以诗文闻名天下,因其学识渊博,文绩卓著。
辞官逝世
至正五年(1345年),顺帝因欧阳玄历仕累朝及修三史有功,越级擢升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但在不久后,欧阳玄便请求致仕,未被允准。经御史台奏除,他被任命为福建廉访使,行至浙西时,便因病发而退休去职,一副“南山隐居,优游山水之间”,将以此终老的姿态。此后,顺帝又拜欧阳玄为翰林学士承旨,被他极力推辞。尽管如此,欧阳玄还是接受了裁定国律的任务,随后又恳请致仕,顺帝不得已,才特命他以湖广行省右丞之职致仕,并赐白玉束带,终身赏俸。将要成行时,顺帝又降诏挽留,重新授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进阶光禄大夫。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以贾鲁为总治河防使负责治理黄河,功成后又命欧阳玄制作河平碑文以表旋此次治河的功绩。
至正十四年(1354年),河南一带起义蜂起,其势蔓延南北。欧阳玄闻讯,献上长达一千多字的招捕之策。该策被评价为“凿凿可行”,但不能被当权者所采用。
至正十七年(1357年)春,欧阳玄乞请致仕,但因当时中原局势混乱,道路阻隔,他想要取道四川回乡,顺帝不允。当时顺帝准备大赦天下,宣欧阳玄等前往内府。欧阳玄患病日久,无法步行,丞相传旨,特许他乘肩舆到延春阁下。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358年2月7日),欧阳玄病逝于大都(今北京)崇教里的寓舍之中,享年七十五岁。顺帝闻讣讯,厚加赙赠,追赠其为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