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王恂

王恂(元代数学家、文学家)

王恂
王恂(1235年—1281年),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元代数学家。跟刘秉忠学习数学、天文、后与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精通历算之学,王恂任太史令期间,分掌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遍考历书四十余家。他在《授时历》的编制工作中,其贡献与郭守敬齐名。王恂死后,他创造的历律计算法,由郭守敬等人整理成《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注释》十二卷留传后世。

  • 别名字敬甫
  • 出生地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
  • 出生日期1235年
  • 逝世日期1281年
  • 主要成就用天元术建立和求解高次方程
  • 主要作品《授时历》
  • 本名王恂
  • 民族汉族
  • 职业数学家、文学家
  • 所处朝代元朝

天文历算王恂是元代数学家。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生于元太宗七年,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父亲王良曾经担任金朝中山府吏,辞职回乡后潜心研究数学和程朱理学,尤其对数学的研究颇有造诣。他的母亲也很有文化。王恂3岁的时候,母亲教他学习《千字文》,他就能过目成诵,13岁学习《九数》,演算勾股、线性方程难题,已经达到当时最高程度。他的父亲与元朝太保刘秉忠关系密切,刘秉忠发现王恂才思过人。征得他父母同意后,就把王恂带到磁州(今河北磁县)天文台培养深造。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精通历算之学。1253年,刘秉忠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让他辅导太子裕宗,做了太子的伴读。中统二年(1261年),升为太子赞善(太子的老师)。中统三年,裕宗被封为燕王、中书令,兼管枢密院事务,对王恂极为倚重,对两府的官员说:“凡有事咨禀,都必须让王恂听奏。”起初,王恂给元世祖讲解尧舜的善政,世祖让裕宗一起听讲。后来,就叫王恂管理裕宗的起居饮食。王恂兢兢业业,竭力辅佐,使不应该接触太子的人,都不得靠近左右。裕宗认为王恂学识渊博,是难得的一位良师,就诏令大臣的子弟们跟随王恂学习,一时间朝臣子弟刻苦努力,奋发向上,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后来许衡接任了太子赞善的职务,他告老回家后,又由王恂继续教授,并任国子祭酒。

至元十三年(1276年)奉命改历,议修金《大明历》,和郭守敬一道组织太史局(后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分掌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推步于下,遍考历书四十余家。在《授时历》的编制工作中,其贡献与郭守敬齐名。《授时历》编制后,至元十八年,王恂的父亲去世。王恂悲伤过度,每日只能喝一小勺水,不久去世,时年四十六岁。王恂死后,他的推算方法没有定稿,由郭守敬加以整理为《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由于王恂书生出身,家里没有什么储蓄,皇帝重赏他家。延佑二年(1315年),赠他为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从一品)、司徒、上柱国(从一品)、定国公,谥号文肃。王恂为我国天文、历法、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