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孟诜

孟诜(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中医食疗学创始人)

孟诜
孟诜(shēn)(621~713年),汝州梁县(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唐朝学者、医药学家、食疗学家,孟子第31世孙。精通医学,进士及第,授尚药奉御,累迁中书舍人。失言得罪武后,贬为台州司马,入为礼部侍郎、相王侍读,出任同州刺史。神龙初年,年老致仕,隐居于伊阳山,炼制方药。开元初年,去世,享年九十三。著作《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汇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 别名孟同州
  • 所处时代唐朝
  • 出生日期621年
  • 逝世日期713年
  • 主要成就学者、医学家、饮食家、创造食疗学开创“孟余堂”
  • 主要作品《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驱邪正本养生汤》
  • 本名孟诜(shēn)
  • 荣誉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 施治理念守中致和
  • 籍贯汝州梁县(今河南汝州市)

孟诜像孟诜进士及第。垂拱(公元685~688年)初年,担任凤阁舍人。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拜同州刺史,故世称孟同州。进士及第。

有一天,孟诜(shēn)在凤阁侍郎刘祎之家里见到武则天赐给刘祎之的银子时说:“这是用药(银)水涂抹的假银子,一烧便知。”刘放火中一烧,顷刻化成锡水。武后知道了这件事,对孟诜很不满意,便将他降为台州(在浙江)司马,后又升为春官侍郎(礼部副职)。太子相王李旦仰慕孟的才学,召他为侍读,负责讲解经学。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拜同州刺吏,加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公元705年-公元707年)中,告老还乡,致仕归伊阳之山,日以药饵为事,卒年九十三岁。

青年时好医药、养生之术,与名医孙思邈过从甚密。孟诜精通医药、养生之术,在家居住期间,常去伊阳山里经常采集草药,按方炮制以采集草药,济事救人。他年纪虽大,但力如壮年。有人问他是怎样保养身体的,他说:“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人们听了十分信服。

景云元年(710年),相王李旦第二次成为皇帝(睿宗),十分想念孟诜,便下诏叫他入朝做官,孟以年老为由婉言谢绝。次年,唐睿宗不忘旧好,赐给孟诜绸缎百匹,又命河南府(洛阳)于春秋二季送羊、酒、食物给孟诜。开元初年,河南府尹毕构认为孟的高风亮节可与东汉有名的隐士向长(字子平)相媲美,遂将孟诜居住的村庄命名为“子平里”。孟诜93岁病逝。

先天元年(711年),唐睿宗李旦因朝局动荡,寝寐难安,满朝御医束手无策,遂召恩师孟诜自汝州回朝。孟诜献千岁松脂茯苓,熬成独苓汤,睿宗连服七日,精神大振,以“孟氏歧黄,余泽百世”之意,赐“孟余堂”之号,以期孟诜在归隐后,仍能将中医食疗养生之术造福乡邻,发扬光大。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