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李燔

李燔(南宋教育家、思想家)

李燔
李燔(1163—1232年),建昌(江西省永修县)人。南宋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考中进士后的 42年里,有35年都孜孜拳拳于教育第一线,业绩非凡,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学者云集如潮,他影响着当时众多的书院,有如五四时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去世后被朝廷授予“文定”的谥号(相当于“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评价)。朱熹去世后,李燔联合同门,在白鹿洞依旧讲学。嘉定九年(1216年)黄干经过南康探访同门诸友。黄干后来感慨地写道:“先生去世后,门徒失去了敬畏,讲学几乎断绝。惟独在南康,李燔和余宋杰、胡泳、蔡念成(德安人,前三人为永修籍),带领自己最优秀的学生几十个人继续传播老师的学问。相比之下这算是最兴盛的了”。

  • 本名李燔
  • 所处时代南宋
  • 出生日期1163年
  • 逝世日期1232年
  • 国籍中国

公元1163年,李燔出生在建昌(江西永修县)磨刀李,幼年失去父,依靠舅舅生活。在艾城西门外读书,李燔成年后,取表字“敬子”。

公元1179年,17岁。当时朱熹担任“知南康军”,李燔曾受教于朱熹;

1180年,李燔18岁。51岁的朱熹上年请求减免南康钱粮获准,办‘社仓’。李燔继续从学。

1190年(宋光宗绍熙元年),28岁,进士及第。授岳州教授。访朱熹,朱熹勉励他。在岳州文武兼教。后祖母去世,归乡,朝廷又任命他为“襄阳府教授”。李燔再赴建阳拜会朱熹,不久辞官随朱熹讲学,朱熹“凡诸生未达者皆先令访学燔,有所发,再从熹学,诸生敬服。朱熹宣布李燔为衣钵传人。

1192年,朱熹建‘考亭书院’,李燔从教。

1194年,朱熹做潭州太守,复岳麓书院,李燔在岳麓书院教学。

1196年,“庆元党案”,朱熹学说被禁,学生遭迫害;李燔回地方教学。

1200年,朱熹逝世,李燔等顶住“学禁”,率领学子上千人共同办丧。

1201年前后,回星子创办“修江书院”、“白石书院”继续教学。

1205年(宁宗开禧元年),诏访遗逸,九江守推荐李燔,召赴都堂审察,辞,再召,再辞。在临安收学生魏了翁;此后数年担任过江西运司干办公事、以直秘阁主管庆元至道宫。行善政造福百姓。真德秀及右史魏了翁荐之,差权通判隆兴府,江西帅魏大有辟充参议官,皆辞,除大理司直,又辞。

1209年,受邀为福建延平书院做学规,后曾参加过教学。

1216年,黄干访南康李燔、胡泳诸同窗,陈宓任“知南康军”。

1217年(宁宗嘉定10年),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任“知南康军”,兴复书院,邀请李燔去白鹿洞。

1218年(宁宗嘉定11年)4-5月间,同学黄干、胡泳等10多人来庐山交游,建流芳桥,李燔与黄干、陈宓一起讲学《乾》、《坤》二卦,后郡守邀请李燔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

李燔担任堂长后,白鹿洞书院达到鼎盛,各地学者云集,“讲学之盛,它郡无比”。

1224-1225年,曹彦约推荐李燔代替自己做‘潭州通判’,李燔又辞,不允。真德秀为长沙帅,一府之事,咸谘先生。不数月,辞归。时史弥远擅权,废皇子竑立理宗皇帝。李燔痛心,发誓不再复出。

1225年后,李燔应邀,推荐了优秀人才崔与之、魏了翁、真德秀、陈宓、郑寅、杨长孺、丁黼、弃宰、龚维藩、徐侨、刘宰、洪咨夔给中央政府。

1226年,李燔在‘知南康军’曹豳的支持下扩建白石山房(白石书院)。

1232年(理宗绍定5年),宋理宗、李心传论李燔,海内一人。几个月后,李燔离开人世,年70岁。22年后李燔获赠谥号“文定”,赠直华文阁,儿子李举担任下州文学的官职,孙子李镳也高中进士。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