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胡瑗

胡瑗(北宋教育家、思想家)

胡瑗
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学者称其为“安定先生”,泰州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北宋时期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直至20多年后才得以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在此期间,其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30岁的胡瑗7次应考不中。遂放弃科举,返回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经武祠办起了书院,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景佑三年(1036年),经范仲淹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与杭州音乐家阮逸同赴开封接受宋仁宗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康定元年(1040年),随镇守延州的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军事推官。此间撰《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晚年,胡瑗依旧苦读勤教,并参议朝政。嘉祐四年(1059年),终因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不久即病故。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算术、历法等,表现了重视经世治用的特点。其在教学实践中,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其主要贡献为:“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纠正了朝廷取仕时的弊病,要求德、智、体、乐全面观察;实施分科教学;推广普及教育;严格校规,言传身教;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其遗著有《松滋县学记》《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和《春秋口义》等。

  • 全名胡瑗
  • 别名安定先生、胡安定、胡文昭
  • 翼之
  • 谥号文昭
  • 所处时代北宋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泰州如皋县胡家庄(今江苏如皋)
  • 出生日期993年
  • 逝世日期1059年
  • 安葬地浙江湖州胡瑗墓、江苏如皋胡瑗墓(如皋胡瑗墓为衣冠冢)
  • 主要成就创立理学“安定学派”为“宋初三先生”之一创立苏湖教法
  • 主要作品洪范口义、周易口义
  • 祖籍陕西路安定堡

胡瑗像993年(淳化四年),胡瑗生于淮南东路泰州如皋县宁海乡胡家庄(今属江苏省如皋市)的一户官吏家庭,后迁居如城严家湾。祖籍今陕西省子长县安定堡(一说甘肃省镇原县,西汉时属安定郡)。其家族世代显赫,始祖胡遵为曹魏车骑将军,后裔中曾有过两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10余人。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但自其父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后(在当时属于下等官吏),因俸禄较少,竟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20岁游学于山东泰山,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此间心志远大,10年不归,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席”,刻苦钻研学问。

1024年(天圣二年)南归,然而却7次应考不中。40岁时放弃科举意念,1032年春返回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经武祠(即后来江苏省泰州中学所在地)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

1034年(景祐元年),胡瑗开始到苏州一带设学讲授儒家经术。时值原朝廷中向来重视文教的范仲淹因反对废后被贬该地任知事。翌年范在南园开办郡学后,聘他为首任教席,并送自己的儿子范纯佑拜其为师。到任后,他即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校规。由于范公子能带头遵守,故其他出身豪门的学生无一胆敢肆意践踏。在知州的鼎力支持下,郡学很快就成为了全城各地学府的楷模。

胡瑗像1036年(景佑三年),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与知杭州的音乐家阮逸同赴开封接受正急于雅乐改进的宋仁宗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其间,他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赞赏,事成后即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

1040年(康定元年)8月,随镇守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今宜川县)军事推官。此间撰《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

1041年(庆历元年),胡瑗调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观察推官时,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奔丧。翌年复出,改任保宁(今浙江金华)节度推官。不久应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滕宗谅之邀,到当地的州学任主讲教授,以致“四方之士云集受业”。其间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并创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学”。

1044年(庆历四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取胡瑗教学法撰为《学政条约》颁行全国,并效法湖州的办学经验兴办了一所中央太学。

1050年(皇祐二年)11月,朝廷再次更定雅乐,仍诏胡瑗与阮逸进京主持,并在司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以3年时间完成。此间两人还合作撰就了《皇祐新乐图记》3卷。

1052年(皇祐四年)胡瑗升国子监直讲,主持太学,晋光禄寺丞。被征为太子中舍,后以殿中丞致仕。任教期间因学识渊博且教学得法,备受学生的欢迎并敬重,当时朝中半数官员出自门下。

胡瑗半身像1056年(嘉祐元年),胡瑗晋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阁侍讲,成为了当朝太子的导师。同时兼在太学协助博士的考教训导与执掌学规。此时虽身为命官,却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常与学生切磋交流。当时的受教者包括多位皇室、众多知名学者及礼部中的近半官员,故深得学生与朝中上下的敬重,视他为一代宗师,被神宗称为“真先生”。

晚年,胡瑗依旧苦读勤教,并参议朝政,终因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

1058年(嘉祐三年)经仁宗皇帝钦准,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长子胡志康任所疗养。临行前京城轰动,相送者“百里不绝”。

1059年(嘉祐四年)六月,胡瑗卒于杭州。谥“文昭”,长子胡志康将胡瑗葬于葬于浙江乌程(湖州原菰城附近,何山之原),幼子胡志正携带衣冠归葬于泰州如皋安定乡。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