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真,1933年3月,刘真在上海经中共闸北区委委员张翮介绍加入共青团,从事刻印革命刊物、传单的工作,后因病返乡。1936年秋,与党失去联系的刘真抱着到学生运动中去寻找党组织的想法,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青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中国青年救国团。11月,武汉大学准备西迁四川乐山,刘真响应青年救国团的号召,返回家乡宜都,组织学生抗日宣传工作团,在全县各乡镇巡回宣传演出一个多月,打破了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压制民众运动而造成的沉闷局面,促进了宜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赴武汉中共湖北省委主办的党员训练班学习,任训练班党支部书记。7月任中共宜都支部书记,领导宜都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发展党组织。10月,国民党宜都县政府慑于刘真的政治影响力,派警察将其“护送”出境。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钱瑛取“为真理而奋斗”之意,将他改名为“刘真”(原名刘绂传),以避免国民党当局的注意。
1938年11月至1940年6月,刘真历任中共当阳特区书记、当阳县委书记、荆(门)当(阳)远(安)中心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荆(门)钟(祥)南(漳)宜(城)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等职,不畏艰险地开展建党工作和进行发动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在刘真和党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襄西沦陷前,党组织已掌握抗日武装近百人枪,为以后创建襄西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军事基础。其间,因荆当远中心县委经费困难,他主动将家中遗存的100亩田产托堂兄刘祝庚卖掉70余亩,所得之款500元银洋全部交给中心县委,以后又陆续卖掉一些田产,资助中共江南地下组织,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家为国的无私奉献精神。
1940年6月,日军侵陷襄河(汉水)以西地区,刘真全力投入发动敌后游击战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历任襄西军政委员会委员、新四军襄西独立团政治处主任、中共襄西地委宣传部长兼襄西行政委员会党组书记等职。1942年5月至1946年1月,历任中共京(山)钟(祥)荆(门)当(阳)地委社会部长、襄河地委常委、新四军五师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襄南中心县委书记兼襄南指挥部政委、襄西中心县委书记兼襄西指挥部政委等职,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中,率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保障部队的后勤供给,反击日伪的“扫荡”和“清剿”,策动当阳伪军刘筱约部2个大队500余人起义,为创建和发展襄西、襄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