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刘景素

刘景素(刘宋宗室大臣)

刘景素
刘景素(452年~476年8月13日),南朝宋宗室,宋文帝刘义隆之孙,建平宣简王刘宏之子,母为周氏。刘景素七岁袭封建平王,在孝武帝、前废帝、明帝、后废帝四朝历任南济阴太守、南谯二郡太守、南兖州刺史、丹阳尹、吴兴太守、湘州刺史、荆州刺史、南徐州刺史等职。他在桂阳王刘休范叛乱时勤王有功,进拜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成为当时威望最高的宗室,深得朝野内外赞誉,也因此受到朝廷的猜忌,被削去兵权。元徽四年(476年),刘景素为求自保,暗中收买京中武将,准备对抗朝廷。他在当年七月举兵叛乱,但很快便在朝廷大军征讨下兵败身死,年仅二十五岁。

  • 本名刘景素
  • 所处时代南朝宋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丹阳建康(今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452年
  • 逝世日期476年8月13日
  • 主要作品《建平王景素集》
  • 官职南徐州刺史等
  • 爵位建平王

早年经历

刘景素是宋文帝之孙,建平王刘宏之子。他自幼便爱好文学,大有刘宏之风,大明二年(458年)袭封建平王。

外历方伯

大明四年(460年),刘景素被外放为宁朔将军、南济阴太守,后又改任历阳、南谯二郡太守。后来,宋廷曾先后任命刘景素为中书侍郎、南豫州刺史,但他都没有到职。

泰始二年(466年),刘景素被拜为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又改任太子左卫率,加授给事中。后来,刘景素进拜冠军将军,历任南兖州刺史、丹阳尹、吴兴太守、湘州刺史等职。

泰始六年(470年),刘景素改任左将军、荆州刺史,并以使持节的身份都督荆州、湘州、雍州、益州、梁州、宁州、南北秦州八州军事。

泰豫元年(472年),后废帝刘昱即位。刘景素被征拜回朝,授为散骑常侍、后将军、太常。他未及到任,又被外放为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持节都督南徐州、南兖州、兖州、徐州、青州、冀州六州军事。

元徽二年(474年),桂阳王刘休范起兵叛乱,但不久便兵败被杀。当时,刘景素曾与郢州刺史晋熙王刘燮、荆州刺史沈攸之、湘州刺史王僧虔、雍州刺史张兴世一同率军勤王,因功进拜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与此同时,宋廷却又解除了刘景素的持节都督职务。

颇受疑忌

刘景素喜好文学,平素礼贤下士,深得朝野称颂。当时,宋文帝诸子尽已死去,诸孙之中以刘景素年龄最长、威望威高。朝野上下大多都希望他能取代年幼的皇帝刘昱,继承宋室基业。刘昱的母族陈照宗、陈佛念、陈敬元等为此非常嫉恨刘景素。而恩幸杨运长、阮佃夫等正利用刘昱年幼,恃宠弄权,也不愿让刘景素为帝。他们为了保住已有的权位,便谋划除掉刘景素。

元徽三年(475年),建平国防阁将军王季符因得罪了刘景素,从京口(南徐州州治,今江苏镇江)逃回建康,向朝廷诬告刘景素谋反。杨运长、阮佃夫欲趁机出兵讨伐刘景素。袁粲、萧道成等执政大臣却认为消息不实,反对出兵。而刘景素得知王季符叛逃,也是应对迅速,命世子刘延龄快马赶往建康,向朝廷申辩。最终,杨运长等只得将王季符流放到梁州。

刘景素虽洗脱了谋反嫌疑,但却被宋廷趁机削去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职衔,自此与朝廷的隔阂逐渐加深。他为求自保,便与何季穆、殷沵、蔡履、垣庆延、贺文超等僚属、亲信日夜密谋,将沈颙、毋丘文子、左暄、王潭等人引为爪牙。

刘景素又命王潭、贺文超等携带大量金银财宝,秘密前往建康,结交京中武将。冠军将军黄回、游击将军高道庆、辅国将军曹欣之、前军将军韩道清、长水校尉郭兰之、羽林监垣祗祖等皆暗中与之通谋,很多不得志的武人也都投靠刘景素。

曹欣之打算趁刘昱独自出宫游玩之时,据石头城发难,事成后迎立刘景素为帝。韩道清、郭兰之还准备邀请萧道成一同参与行动,若他不同意便将其除掉。但刘景素认为时机未到,屡加禁止,不许他们轻举妄动。后来,杨运长指使武士周天赐假意投靠刘景素,诱劝其举兵叛乱,但却被刘景素识破。刘景素处死周天赐,将其首级送往建康,以此表明自己并无反意。

城破遇害

宋平建平王景素作战经过图,取自《中国历代战争史》元徽四年(476年)七月,垣祗祖突然率数百人叛逃京口,声称京师大乱,劝刘景素立即起兵入京。刘景素遂据京口举兵叛乱。但宋廷已有准备,在其举兵次日便实施戒严,做出一系列应对措施。

命中领军萧道成出屯玄武湖,总领平叛事宜。命骁骑将军任农夫、领军将军黄回、左军将军李安民各领步军,进讨京口。命右军将军张保统领水军,顺江东下,配合步军行动。以南豫州刺史段佛荣为都统,统领前锋马步各军,随后进兵。命冠军将军萧赜(萧道成长子)出镇东府城,护卫台城(宫城)。

刘景素欲派兵据守竹里(在今江苏句容北),切断建康至京口的陆路通道,以抵御台军(朝廷军队)。但垣庆延、垣祗祖、沈颙等人皆认为“天时旱热,台军远来疲困”,建议在京口城下以逸待劳。刘景素遂不顾殷沵力争,未再派兵抵御。台军得以长驱直进,很快便攻到京口,并在城外大肆焚烧村邑。垣庆延等人却互相观望,都不肯出城迎战。刘景素大为惊慌,不知所措。

刘景素身边的数十名亲随自发组织出城,向驻扎在西渚(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台军水军发起突袭,斩杀了水军主将张保,但却因诸将不肯出兵增援,又被前来接应的台军击败。台军趁胜直进,向京口城发起进攻。沈颙率部先撤,垣祗祖亦随之退走,其余各军相继逃散。唯有左暄力战不退,率部据守万岁楼阻击台军,但终因兵力薄弱而溃败。京口最终被台军攻陷。

刘景素在京口城陷后,被右卫殿中将军张倪奴擒获,与世子刘延龄等三个儿子一同遇害,年仅二十五岁。时为元徽四年七月初八(476年8月13日),距刘景素举兵仅有八天。何季穆因早已调任他处,未被列为同党;垣庆延、垣祗祖、左暄、贺文超等伏诛;殷沵、蔡履则被流放梁州(治南郑,在今陕西汉中);其余皆四散逃亡,直到朝廷大赦方才得以免罪。

刘景素败亡后,黄回、高道庆因参与平乱有功,并未被朝廷追究。而曹欣之担心当初的兵变密谋泄露会被朝廷治罪,便主动向朝廷告发,将罪责全部推给韩道清、郭兰之。宋廷诛杀韩道清、郭兰之,赦免了曹欣之。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