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仕途
柳惔出身“河东柳氏”东眷房,是南齐名臣柳世隆之子。柳惔自幼好学,十七岁时,被中军将军萧赜(即后来的齐武帝)任命为参军,转任主簿。
在南齐初年,柳惔进入朝中,任尚书三公郎,经屡次升迁,为太子中舍人、巴东王(萧子响)友。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萧子响出任荆州刺史,柳惔随之就镇。萧子响亲近小人,屡做不法之事,柳惔认为大祸将至,于是称病回京。不久后,萧子响果然引发动乱(萧子响之乱),其幕僚有数人遇害,柳惔因为先回京,得以幸免于难。后来,他历任中书侍郎、中护军长史、新安郡太守等职,在新安郡时,因政绩不闻而被罢官归家。许久后,柳惔又被起用为右军将军谘议参军。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四月,时任宁朔将军的柳惔出任梁、南秦二州刺史,兼西戎校尉。
西朝要臣
东昏侯即位后,诛戮重臣,收回朝权,又“委任厮小”,致使内部动乱频繁,“方镇各怀异计”。永元二年(500年)十一月,掌理荆州事务的宗室远支萧颖胄拥府主、南康王萧宝融举义,反对东昏侯的统治。不久后,雍州刺史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亦举兵起义。柳惔闻萧颖胄起义后,举梁州响应。
永元三年(501年)正月,萧宝融自称相国,置僚属,选百官。身在雍州的萧衍多次上表劝萧宝融称帝,柳惔与竟陵郡太守曹景宗(萧衍亲将)也一同劝进。三月,萧宝融登基,即齐和帝。柳惔被和帝任命为侍中、前军将军,成为西朝(齐和帝名义下与东昏侯相抗衡的政权)的要臣。据《南齐书·和帝纪》载,大约在同月,和帝曾有授“征虏将军”柳惔为“益、宁二州刺史”的任命。
勋封曲江
天监元年(502年),萧衍接受和帝禅位,建立南梁。南梁建立后,萧衍以护军将军之职召柳惔入朝,尚未拜官,改调为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又因为举义的功勋,被封为曲江县侯,食邑一千户。
天监三年(504年)正月,柳惔调任尚书右仆射(《南史》作尚书左仆射)。
协赞北伐
天监四年(505年)十月,萧衍命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都督北讨诸军事,率领众军北伐,柳惔随军出征,担任副帅。
萧宏等进驻洛口(今安徽怀远境)。至天监五年(506年)下半年,梁军前锋已攻克梁城,诸将都想乘胜深入敌境。但身为梁军统帅的萧宏怯懦愚劣,尤其是在得知北魏援军已至,即将与北魏中山王元英合攻南梁的消息后,甚为恐惧,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在会上,萧宏同意大将吕僧珍“知难而退”的撤军主张,遭到了自裴邃、马仙琕、昌义之、朱僧勇、胡辛生以下诸将的激烈反对,柳惔也认为:“自从我大军出征以来,哪座城不被攻克,如何能说进军难呢?”萧宏碍于众议,不敢撤军,只是停驻不前,不准继续前进。同年九月,洛口“暴风雨,军中惊”,萧宏趁势抛下众军逃跑,致使梁军损失惨重。
久病逝世
梁军回师后,柳惔仍任右仆射一职。柳惔长年患病,因此在战后不久,他便被授以“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的闲散官职,获赐“亲信二十人”。尚未拜官,萧衍又于天监六年(507年)六月外调柳惔为使持节、安南将军、湘州刺史,命他出镇湘州。
天监六年(507年)十月,在湘州任职仅数月的柳惔因病逝世,时年四十六岁(一作六十岁)。萧衍听闻讣讯后,为他“素服举哀”,追赠其为侍中、抚军将军,谥号“穆”,并赐鼓吹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