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李频

李频(唐朝末期诗人)

李频
李频(818年~876年),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浙江省建德市李家镇)人,唐代末期诗人。李频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唐大和九年(835年),曾谒见杭州刺史姚合,开成四年(839年),又赴京城长安和陕州,李频曾多次应举不第,至大中八年(854年),方才登进士第。后任校书郎,参黔中幕府。府罢东归,授南陵主簿。试判入等,迁武功令。咸通初,为京兆府参军。政绩卓越,后擢为侍御史,累迁都官员外郎。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出为建州刺史,政绩卓著,百姓安康。次年(876年),卒于任上。李频工诗,与方干、薛能及“咸通十哲”友善,尤擅长近体,用心苦吟,工于雕琢,自言“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新唐书·艺文志四》《宋史·艺文志七》著录《李频诗》1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频集》1卷,《澹生堂藏书目》著录《李建州梨岳集》2卷,不存。今存《梨岳诗集》1卷,嘉熙三年(1239年),王埜刊版以传。《全唐诗》存诗3卷又2首,《全唐诗补编》共补诗6首,断句2句。

  • 德新
  • 所处时代唐代
  • 出生地寿昌长汀源(今浙江建德李家镇)
  • 出生日期818年
  • 逝世日期876年
  • 主要作品《湘口送友人》《渡汉江》
  • 本名李频
  • 职业诗人

李频(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在任武功令时,当地强暴横行,他针对时弊,查明地方恶霸实情,陈报上司,予以严惩。适遇荒年,遂开仓赈济,并进而教育百姓开发水利,引水灌田,使粮食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善政传闻唐室,懿宗给予嘉许,后升侍御史,调都官员外郎。乾符年间上表自荐,请任建州刺史。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军从浙江衢州开山700里过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盗贼四起,县政不治,建州局势相当混乱。李频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条例,严肃官规,惩办盗贼,礼与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会得以安定,民生安宁。

唐代诗人李频肖像画李频初到建州时,曾有《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二首》诗:“入境当春务,农蚕事正殷。逢溪难饮马,度岭更劳人。想取烝黎泰,无过赋敛均。不知成政后,谁是得为邻”。足见李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李频死后,建州父老将他卜葬在“县之永乐洲”。又念及李频生前甚爱梨山风景,便在梨山建庙,用庙前大梨木刻成李频象,立在庙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诗“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庙今已荒废。

李频整顿吏治,安定社会,发官仓赈济灾民,雇乡民疏通六门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奖以绯衣、银鱼,调京任侍御史,后升任都官员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频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后李频病死任内。建州百姓举城致哀,建梨岳庙以祀之。寿昌父老相与扶柩,归葬于永乐(今李家),并建都官祠以示纪念。

天复年间(901~904),李频的儿子将父母棺柩运回家乡埋葬,途中遇战乱,无法运行,只好葬在昭武光泽的大乌洲。于是李频之后裔也就定居在光泽,今人称之为:“梨山李氏”。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