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
1908年,在旧制初级小学读书。
1917年,从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
1918年,参加勤工俭学,并赴法国、德国学习绘画。
1920年,入读于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后转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并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
1922年,油画作品《秋》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展。
1923年,创作作品《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摸索》《平静》《古舞》《克里阿巴之春思》《罗朗》《金字塔》《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等。
1924年5月,油画作品《摸索》参加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
1925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校长、教务长、西画系主任;另创作国画作品《生之欲》。
1926年,在北京艺专举办个人画展;另创作油画作品《民间》。
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另创作油画作品《人道》。
1928年1月,作品《人道》参加南京“第一届美术展”;3月,任国立艺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另创作油画作品《金色的颤动》和国画作品《白鹤》《马》《翠鸟紫藤》《渔歌》《猫头鹰》等。
1929年4月,油画作品《贡献》《海》《南方》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美术展览”;8月,参加国立艺术院在上海举办的“艺术运动社”首届美展;另创作油画作品《痛苦》。
1931年,率艺术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
1932年,为《时事新报-新浙江建设运动特刊》撰文《美术的杭州》。
1933年,发表文章《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
1934年3月,参加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上海中法友谊会举办的第四届展览会;另编著出版《艺术与新生活运动》。
1935年,编译《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
1936年,编著出版文集《艺术丛论》;另在上海法国公学举办个展。
1937年,作品《静物》在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
1938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主任委员。
1939年,在上海法国总会展出作品100余幅;后辗转经香港、越南、云南、贵州至重庆,在长江南岸移仓可潜心作画。
1940年,作品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展出。
1944年,创作作品《野渡无人舟自横》《猫头鹰》《西湖》《静物》等。
1945年1月,在重庆参加“现代绘画联展”;9月,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教授,并主持“林风眠画室”;另创作作品《青衣女》《黑衣女》《少女人体》《兰兰》《夜鸟》《秋艳》《四川大川》《独钓寒江雪》《白鹤》《仕女琵琶》《宋瓶白桃》《湖边积雪》《红衣女》等。
1946年,作品参加巴黎东方博物馆主办的“中国现代画展”;另在上海法文协会举办林风眠个展。
1947年,辞去国立艺术专科学教职,在家创作。
1948年,复聘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主持“林风眠画室”。
1951年,创作作品《单刀赴会》《霸王别姬》《宇宙锋》《马牟与张飞》《红娘与莺莺》《孙悟空大闹天宫》《武松杀嫂》等。
1952年,辞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职。
1953年,出席第二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4年,任上海市政府委员。
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1957年4月,创作油画作品《湖滨》;5月,在《美术》撰文“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另编著出版《林风眠画缉》。
1958年,编著出版《印象派的绘画》。
1959年,在舟山渔场写生。
1960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61年7月,参加“上海花鸟画展”。
1962年1月,发表《抒情、传神及其他》一文;3月,发表国画作品《渔》《笛》;5月,发表国画作品《葵花》;10月,发表国画作品《布谷鸟又叫了》;12月,在上海美术展览馆举办“林风眠画展”,另发表国画作品《秋天》。
1963年2月,油画作品《归舟》参加在上海举办的油画雕塑专题性作品展览;11月,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上海名家油画展览会。
1964年,在香港举办“林风眠绘画展览”。
1966年,“文革”爆发后,林风眠被抄家,惊恐之余,亲手将作品浸成纸浆毁掉。
1968年—1972年,被拘留于上海“第一看守所”,后在周恩来干预下被释放。
1977年,移居香港;10月,在香港举办画展。
1979年6月,编著出版《林风眠画集》;7月,在上海展览馆举办“林风眠画展”;9月,在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举办“林风眠画展”;10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80年,在《美术》发表《林风眠和他的花》一文。
1986年,分别在日本东京和香港举办个展。
1988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林风眠画展”。
1989年10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林风眠艺术回顾展;11月,在北京举办“林风眠画展”;另创作作品《噩梦》《痛苦》《火烧赤壁》《基督》《屈原》《南天门》等。
1990年,在日本东京举办个人画展。
1991年8月12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1岁。林风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