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遭闵凶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四岁时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于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李密少时甚好学,有时间就去学习,废寝忘食。当时李密师从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广泛阅览五经,大多有所通习涉猎。他机智敏锐,能言善辩,才思敏捷,文章词采斐然,以文学见长,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年少仕蜀
李密年轻时,郡里的官员对他进行征召,全都不去应职。后来州里授予从事之职,历任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非常称赞他。
李密做郎官时,奉使命出使吴国,孙吴君主问蜀军马有多少,李密回答:“官家用有余,民家自用很足。”孙吴君主跟群臣谈及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李密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供养父母的时间要长。孙吴君主与群臣称赞他孝。
奉养祖母
蜀汉景耀五年(263年),魏灭蜀,征西将军邓艾闻听李密的名声,请求他担任主簿,等到用书信征召他,想跟他见面,他却都不前往。李密因为考虑到祖母年纪大了,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所以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里讲学,竖起旗帜教授学生。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正月,晋武帝司马炎册立司马衷为太子,下诏任命李密担任太子冼马。诏书多次下达,郡县接连催迫,李密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并写下《陈情表》陈述自己不赴任的苦衷。晋武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啊。”赞扬其诚心侍奉,赏赐二个奴婢,下令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出仕西晋
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晋武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太子洗马。
司空张华问李密:“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爬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抗衡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点头称是。
治理温县
不久,晋武帝又迁任李密为尚书郎,担任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李密在任期间推行道德教导,政治教化严明。
咸宁四年(278年),太傅、钜平侯羊祜去世,因为没有儿子,晋武帝让宗子作为世子来继承,时时接受亲戚的吊唁。李密派遣部下拿着东西,协助应对。中山诸王每次经过温县,一定要求供应物品,当地官吏和百姓都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经过温县,向当地的百姓征收牛马的饲料和薪柴。李密引书中记录说:“汉高祖经过沛县,对家乡老幼以宾客之礼相待,乡人供应给他物品,全然没有受到烦扰。希望明王表达孝思也要遵守先王法则,做事谨戒。本国也要学习效法,且歌且舞,要求烦碎,从来没有听说过。”后来诸王过境,不敢烦扰温县。盗贼骚扰河内郡其余几个县,但都不敢逼近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越过温县边界。陇西王司马泰非常敬重他,与他交好,因此权贵有势力的大家族都忌惮他的公正秉直。
李密在温县任职时,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又因性情方正耿直,不曲意奉迎权贵,不合荀、张的旨意,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
卸任辞世
等到晋武帝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 在朝中没有后台,不如回乡隐居田园。 身居高位的人很清楚,这话不就是这么说的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晋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晋武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太康八年(287年),李密在家中辞世,享年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