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河是成都名绅李镛与其原配夫人武进女史汤淑清的长子(李镛家族有时与其二位堂兄家族通用大排行,李道河则行三)。
武进汤氏,世世代代,人才济济,文思不断,师资辈出。汤淑清的三叔祖父道光进士汤成彦就在成都教出了后来的清末大文豪缪荃孙。李道河与他的兄弟们当然自幼受业于汤氏舅父。
1902年(光绪廿八年),李道河出任四川大足县典史,1903年3月回到成都。1904年,以“过班”知县身份前往北京觐见皇上,因王大臣验看不顺利而滞留,直到9月才得到朝廷谕旨发往四川知县,即回省候补。
可那时各级候补官员多如牛毛。四川仅一百四五十个县,就有五六百人在候补知县,李道河这一候补就是5年。
回到成都后,李道河考入四川官班法政学堂学习。四川通省法政学堂是清末改革产物,为新政准备人才,始于1906年。
时任四川总督锡良奉旨饬提学使方旭、候补道周善培在仕学馆的基础上,仿照直隶法政学堂章程创办官班法政学堂和绅班法政学堂,考取官班60名(正佐各30),绅班举贡生监240余名(据说这240余人是从全省142个县保送来的1100人中筛选出来的),调留日法政大学毕业生候补知府张孝移任官班监督,留日法政大学毕业生邵从恩任绅班监督。
官绅两班法政学堂实行奖罚制度,学员分最优等、优等、中等、下等、最下等5等。官班最优等者,由川督考察,“果系才志过人、学业优异者”,予以上奏请奖,并“先行委署”,授给官职。官班中等者“立予差使”。绅班优等者“酌派襄办地方共事”。如不及格者,官则“罚咨遣回籍”,绅则“不给凭、追缴学费”。不仅规定严明,而且也实施严格,确有最下等者。官班毕业共54名,其中最优等19名、优等22名、中等13名。绅班毕业244名,其中最优等34名、优66名、中等98名、下等38名、最下等8名。李道河名列官班最优等毕业。
1909年(宣统元年)夏季,上谕批复“广元县知县端秀请假遗缺以试用知县李道河署理”。由于时值变世,有关李道河在广元任职的事迹留下来的并不多,目前能找到的只有六七件事。
赈济灾民:《重修广元县志稿》之《食货志》“赈济”条有如下记载:“宣统二年,知县李道河赈济一次。”其他地方文献也记录着他到朝天(乐宣驿)等地亲赈饥民。
筹备自治:此时正值立宪制萌芽之际,而地方自治是立宪之基础。因为立宪须以开国会,开国会首先在于地方自治,以培养合格的议员。地方自治就要成立各级议会。《重修广元县志稿》记载:“宣统二年,先成立城、镇、乡会,然后选举成立县会。”广元城、镇、乡会的成立,是在李道河任上由他主持筹备和完成的。
为了筹备自治,李道河首先主持把旧制“六乡、五十七堡”改划为“一城、二镇、七乡,以五十七堡分隶之”,并为此重新绘制地图。赈灾同时,李道河亲临神宣驿、乐宣驿(朝天)、元吉堡、宣河堡等地调研和宣讲自治。筹备自治,是这位官班法政学堂最优等毕业生在广元任上的一大亮点。
增办新学:“百日维新”期间,改书院为学堂。在李道河任职期间,依托新的行政区划,增办公立高等小学和初等小学若干。
兴办行会:教育会(设于鹰扬街昭忠祠)、农会(设于先农坛)等都成立于李道河任上。商会(设于下河街四王庙)和图书馆也在他任上得到发展。
设改警局:广元警察局设立于宣统元年,并在宣统二年改为由知县亲自监督并增设守望分驻所。
选举孝廉:1910年(宣统二年)七月,“署广元县知县李道河详送附生王维桢、刘光汉”举孝廉方正。王维桢、刘光汉都是清末四川新政的著名人物。不久,刘光汉当选广元县会议长,后来还与刘伯承结拜兄弟。刘光汉也是当时四川省八大书法家之一。
1910年(宣统二年)冬季,“署广元县知县李道河调省(遗缺由成都府水利同知钱茂调署)”,于是他又回到了省城成都。
李道河回省不久,四川保路运动兴起,随即武昌起义爆发。对于这改朝换代的变化,李道河“并没有表示什么意见”,反之他在家里“开始做新的国旗”。“他拿一大块白洋布摊在方桌上面,先用一个极大的碗,把墨汁涂了碗口,印了一个大圆形在布上,然后用一个杯子在大圆形周围印了十八个小圈。在大圆形里面写了一个‘汉’字,十八个小圈代表当时的十八个省……不久,中华民国成立……又把大汉旗收起,另外做了一面五色旗。”
从此,李道河离开官场政坛,走入实业。
自四川通省劝业道周善培(孝怀)与成都商务总会樊起鸿(孔周)开办成都劝业场,李氏两族(即李镛和李道江叔侄两房)就多有投入(一说李道江认股多,为劝业场之最),成为大股东。
劝业场于宣统二年改名为商业场。在商业场各行各业中,凡是李镛家族有股份的,名义上都由老太爷李镛担任董事,李道河则作为实际代表履行职责。他人缘好,又没架子,既是法政高材生,又当过知县,得到广泛尊重。
大家族内事务,虽由老太爷决策,实际上各种事务,也是李道河“总理”。
由于他的政绩与学识,李道河一直没有被当局遗忘。1915年4月,他成为第四届核准免试知事。同年11月6日,由四川巡按使陈宧呈请,大总统钤印批令免送考询并予分发任用。
直到1916年1月30日北洋政府发布的“免于考询之保荐核准知事”名单(全国共466员,分发四川44员)中,仍有“李道河 浙江嘉兴人”。不过,此时的李道河总理家政、勤勉实业,早已无意于官场了。
1917年,李道河病故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