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郑振铎

郑振铎(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郑振铎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生于浙江永嘉,原籍福建长乐。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郭源新。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其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郑振铎文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中国古代版画史略》《古本戏曲丛刊》等。郑振铎于1917年入读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21年,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5月,主编的《文学旬刊》创刊;1924年,编著出版《俄国文学史略》;1931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并主编《文学》《文学季刊》。;1934年,编著出版论文集《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1936年,任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1938年,编著出版《中国俗文学史》;194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另创办文物出版社及《考古学报》《考古通讯》《文物参考资料》等期刊;195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1954年9月—1958年10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10月17日,在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享年60岁。

  • 中文名郑振铎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浙江永嘉
  • 出生日期1898年12月19日
  • 逝世日期1958年10月17日
  • 毕业院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
  • 职业作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 代表作品《中国俗文学史》、《玄览堂丛书》
  •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籍贯福建长乐

1898年12月19日,郑振铎出生于浙江永嘉。

1905年,进入私塾读书。

1907年—1911年,就读于永嘉第一高等小学。

1912年—1917年,就读于浙江省第十中学。

1918年,入读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

1919年5月,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并被选为福建学生抗日联合会领导人;6月,与陈仲陶等人发起组织救国演讲周刊社,创办《救国演讲周刊》;7月,与永嘉各校爱国知识分子组织新学会;8月,新学会会刊《新学报》创刊,任编辑;11月,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探讨社会改革并开始从事文学活动。

1920年,参加李大钊主办的社会主义研究会;8月,与瞿秋白等人创办《人道》月刊;11月,参加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会议。

1921年1月,与茅盾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3月,参加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四次会议,被选举为执行委员会委员;3月,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毕业,被分派到上海火车南站任见习站长,与茅盾、欧阳予倩等在上海成立民众戏剧社,社刊为《戏剧》月刊;5月,任文学研究会会刊《文学旬刊》主编,后经茅盾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1922年1月,《儿童世界》创刊,任主编;2月,陪同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到北京讲学;3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女师大礼堂为爱罗先珂举办演讲会。会上,与鲁迅第一次会面;6月,与朱自清、叶圣陶等人的诗歌合集《雪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译作泰戈尔诗集《飞鸟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3年1月,接替茅盾主编《小说月报》;9月,译作泰戈尔诗集《新月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4年1月,作品《文学大纲》陆续在《小说月报》连载,著作《俄国文学史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5年6月,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成立了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6月,以“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的名义创办《公理日报》。发表了《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止水的下层》《迂缓与麻木》《〈公理日报〉停刊宣言》等文章。

1926年,所著《中国短篇小说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7年,所著《文学大纲》一书出版;1月,散文集《山中杂记》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2月,与胡愈之、叶圣陶等人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3月,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政权机构一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工作,并被选为闸北区市民代表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秘书;5月,前往欧洲,辗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并编著出版《文学大纲》。后将部分旅欧日记编成《欧行日记》。

1928年9月,由欧洲回国,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职,主编《小说月报》。与钱杏邨、冯乃超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著作者协会;12月,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由上海远东图书公司出版。

1929年,继续在商务印书馆任职,并兼任复旦、暨南两大学中文系教授;3月,译述《恋爱的故事》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0年4月,所撰《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1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并主编《文学》《文学季刊》。

1932年,编著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7月,所著文艺杂论、散文集《海燕》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12月,所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由北平朴社出版部出版。

1933年1月,所著文艺杂论集《文探》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2月,与鲁迅合编《北平笺谱》;7月,《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并任编辑;12月,作《一九三三年的古籍发见》。

1934年1月,与章靳以共同主编的《文学季刊》在北平创刊,由立远书店出版;3月,所著《中国文学论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4月,所译英国柯克士《民俗学浅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作《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的发现史略》,发表在《文学》第二卷第六期;9月,所著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所编《清人杂剧二集》影印成书;10月,所著日记体散文集《欧行日记》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12月,文学杂论集《佝偻集》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1935年2月,译述《希腊神话》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4月,与鲁迅合编的《十竹斋笺谱(第一册)》 由北平荣宝斋出版;5月20日,主编的《世界文库》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8月,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语文学系主任,并教授中国文学史和敦煌俗文学等课;9月,在暨南大学做了题为《华侨教育与理想之暨南大学》的演讲;10月,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1936年1月,所著《短剑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3月,所译《俄国短篇小说译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与周扬、茅盾、叶圣陶、洪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9月,与鲁迅、茅盾等人合编的瞿秋白遗文《海上述林》上卷,以“诸夏怀霜社”名义出版;10月,与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巴金等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并任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

1937年6月,所著历史小说集《桂公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散文集《西行书简》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7月,参加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7月,所辑《晚清文选》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8月,与胡愈之、周建人、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西行漫记》《联共党史》等书籍;10月,所著诗集《战号》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郑振铎被推选为理事;8月,所著《中国俗文学史》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9年3月,与商务印书馆联系关于选编排印《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中的元明杂剧。继续在暨南大学和社会科学讲习所任教。

1940年,与张咏霓、何炳松、张元济、张凤举在上海秘密发起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江南古籍。

1941年6月,文学论文集《困学集》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所编《玄览堂丛书》由上海精华印刷公司影印出版;12月,上海全部沦陷。化名陈思训,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蛰居”生活。

1945年10月,主编的《民主》周刊在上海正式创刊;另与马叙伦、周建人、许广平、徐伯昕、柯灵等人筹备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2月,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上海成立,被选为理事,与马叙伦一起起草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宣言》。

1946年1月,与李健吾等合编《文艺复兴》月刊在上海创刊,上海出版公司发行,在上海《大公报·星期论文》发表《敌伪的文物哪里去了》;2月,所著《民族文话》由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5月,参加教育部成立上海区清点接收封存文物委员会,点收了陈群、伪上海大学法学院、台湾银行、日人高木等处敌伪藏书;8月,作评论《上海应该有一个国立图书馆》。

1947年3月,《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开始出版,至1951年出齐,共二十四辑;5月,所编《玄览堂丛书续编》由南京中央图书馆影印;7月,作论文《保存古物刍议》;8月,作《温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序》;9月,作《写在西域画之后》;10月,所编《西域画(上辑)》 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11月,作《唐宋以来的名画集》。

1948年1月,所编《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

1949年3月,参加第一届文代会筹备会,被选为筹备委员,又被选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文艺界代表;3月,赴布拉格出席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晨光世界文学从书》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开始出版;6月,参加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并参加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的工作;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研究部负责人;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参加开国大典,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召开,任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正式成立,被任命为文物局局长。参加董必武副总理主持的华东工作团,任文教组组长。

1949年10月—1954年12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0年1月,在上海文艺处邀集美术家座谈,商讨筹备国立革命博物馆的展品,决定发动全国美术工作者创作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的油画、雕塑等艺术品;1月,主持创办了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机关刊物《文物参考资料》月刊;6月,主持“图书分类法座谈会”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参加,成立图书分类法工作小组,制定了适合新中国图书馆的第一个图书分类法。以文物局局长名义发表讲话,要求全国人民和有关部门注意保护文物古迹;7月,为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与王冶秋联名打报告给周恩来总理;8月,主持召集海关总署、邮政总局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会议,讨论古物出口鉴定问题,并制定《文物进出鉴定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草案,同日还制定了《地方“文物管理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草案。作《参加苏联中国艺展古代艺术品目录·序》,载《文物参考资料》第一卷第七期。主持召开博物馆事业座谈会,讨论博物馆的任务以及它与文化馆、科学馆的区别和博物馆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主持召开“社会发展史陈列”座谈会。主持召开筹备民族博物馆座谈会,讨论了《兄弟民族文物拟集范围》草案。所著《图书分类法问题研究资料》前言载《文物参考资料》第一卷第八期。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11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展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任副主任委员。

1951年4月,在《光明日报》发表《重视文物的保护调查、研究工作》。负责筹备主持的敦煌文物展览在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举行。在《人民日报》发表《敦煌文物展览的意义》,该文后又载《新华月报》和《文物参考资料》。所作《伟大的艺术传统》连载于《文艺报》第四卷第一至十一、十二期合刊;5月,出席上海图书馆、博物馆人员文物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讲话。散文集《蛰居散记》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9月,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由北京启程,赴印度、缅甸访问;10月,在《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八期发表《关于天一阁藏书的数字统计》;12月,所编《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

1952年5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印度艺术展览介绍》。中缅友好协会在北京成立,任会长。为重印《十竹斋笺谱》作序。中印友好协会在北京成立,任理事;8月,主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部文物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开学典礼并讲话;9月,作《中国印本书籍展览目录·引言》载《文物参考资料》12月2日第四期。编成《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

1953年2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成立,兼任所长;3月,主持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教育组会议,讨论关于革命建筑及名胜古迹的保护修缮、保护地下文物及考古发掘等问题,并做报告;7月,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举办的“基本建设科学知识系统讲座”讲课,题为“基本建设人员应有的古文物知识”;8月,作《炳灵寺石窟概述》;9月,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兼古典文学部部长;11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中国古代会画概述》。应波兰邀请,率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代表团前往波兰参加屈原纪念会并做讲演。作为“特邀代表”在维也纳出席世界和平大会。

1954年1月,召集纺织部、卫生部、水利部、机械部等部专家,共同讨论如何配合洛阳城市建设,保护和勘察文物古迹;7月,作《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地下文物的意义与作用》;8月,为全国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训练班讲课,题为“图书馆的方针与任务”;9月,为全国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训练班讲“中国古典文学的宣传”;10月,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副部长。

1954年9月—1958年10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8年10月17日,在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享年60岁。

郑振铎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