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李昑

李昑(朝鲜英祖)

李昑
李昑(1694年—1776年),即朝鲜英祖(조선 영조),朝鲜王朝第21任君主(1724年—1776年在位)。乳名禧寿,字光叔,号养性轩。朝鲜肃宗李焞次子(加上夭折者为第四子),朝鲜景宗李昀之弟,生母为淑嫔崔氏。李昑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受封延礽君。康熙六十年(1721年)被兄长景宗立为王世弟。雍正二年(1724年)继承王位。即位后就除掉了制造“辛壬狱事”的金一镜、睦虎龙,并于雍正六年(1728年)镇压了少论和南人中的激进派所掀起的李麟佐之乱。他标榜“荡平政策”,试图通过平衡老论、少论等朋党的势力等来缓和党争,由此来强化自身的合法性与王权。乾隆二十年(1755年)颁布阐明自己正统性的《阐义昭鉴》,同时确立了老论的优势地位。然而党争并未平息,他与思悼世子李愃的矛盾也日益深化,最终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处死思悼世子,是为壬午祸变。李昑在位时期,实施了以均役法为代表的惠民政策,编纂与刊行大量书籍,朝鲜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开创了继朝鲜世宗到成宗时期以后朝鲜王朝又一个全盛时期。李昑的在位时间和寿命均居朝鲜王朝历代君主之冠。登位五十二年之后,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三岁,庙号英宗(朝鲜高宗时改为“英祖”),谥号翼文宣武熙敬显孝大王(清朝赐谥“庄顺”),葬于元陵,由王世孙李祘继位,是为正祖。(概述图为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所藏《英祖御真》)

  • 全名李昑
  • 别名禧寿(乳名)
  • 光叔
  • 养性轩
  • 谥号翼文宣武熙敬显孝大王(朝鲜正祖上谥,高宗改首字为“正”);庄顺王(清朝赐谥)
  • 封号延礽君(即位前)
  • 尊号至行纯德英谟毅烈章义弘伦光仁敦禧体天建极圣功神化大成广运开泰基永尧明舜哲乾健坤宁配命垂统景历洪休中和隆道肃庄彰勋大王
  • 庙号英宗→英祖
  • 所处时代朝鲜王朝
  • 民族族群朝鲜人
  • 出生地朝鲜汉城昌德宫宝庆堂
  • 出生日期1694年10月31日(康熙三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 逝世日期1776年4月22日(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初五日)
  • 逝世地朝鲜汉城庆熙宫集庆堂
  • 陵墓元陵
  • 在位时间1724年 至 1776年
  • 前任朝鲜景宗李昀
  • 继任朝鲜正祖李祘
  • 主要成就展开六大事业(荡平、均役、濬川、叙众、复古、昨政),推动朝鲜社会发展

早年生涯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九月十三日,李昑降生于昌德宫宝庆堂,乳名禧寿。他是朝鲜肃宗李焞和淑仪崔氏(后升为淑嫔)之间的第二个儿子,胞兄永寿早夭。异母兄李昀系刚被废黜王妃之位的禧嫔张氏所生,仍为王世子。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李昑受封“延礽君”。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十二月,行冠礼,翌年二月迎娶郡守徐宗悌之女(后来的贞圣王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出宫居住,并被任命为五卫都总府的都总管。

李昑八岁读《孝经》,十岁读《童蒙先习》,十三岁读《小学》,十九岁读《大学》,其后因侍奉生病的父母汤药,故未能完成学业。当过他师傅的人有郭始征、李真望、柳凤协、李显益等。李昑自幼受其母淑嫔崔氏“小心谨慎”的训诫,因此他在休日期间,除了迎接师傅以外都足不出户,也不主动进宫。在五卫都总府值班期间,除了承召入侍,也从不离开办公场所,并且为人低调,谨言慎行,绝口不谈宫中之事。

据朝鲜王朝官方资料记载,肃宗很器重李昑,曾亲赐轩号“养性”。但据当时老论派大臣闵镇远的私撰笔记,肃宗喜欢的是李昑的异母弟延龄君李昍,对李昑则频加呵斥。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月,淑嫔崔氏去世,翌年二月,李昑的第一个儿子李緈就出生了。由于李昑在生母丧期中行房生子,致使肃宗对他更加不满,责备李昑“无行”,几个月都拒绝见他。

立为世弟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初八日,肃宗薨逝,世子李昀袭位,是为景宗。景宗举止怪异,无法处理国政,而且没有后嗣,而延龄君李昍已在上年去世,故李昑成为王储的最佳人选。康熙六十年(1721年)八月十九日,司谏院正言李廷熽上疏“请建储嗣”,领议政金昌集遂于当晚率群臣请求建储。翌日,金大妃(仁元王后)认为“三宗血脉”(孝、显、肃三宗)只剩下景宗与延礽君,遂与景宗一起决定以延礽君李昑为储嗣,翌日定位号为“王世弟”。据说,建储之事是老论派子弟李天纪(金春泽女婿)、金龙泽(金万重之孙、李颐命女婿)、李喜之(领中枢府事李颐命之侄)等在背后推动促成的,他们暗中联结延礽君的宦官张世相,由此通气于金大妃,又让金省行(领议政金昌集之孙)私自谒见延礽君,告知立储大计已定,李喜之则将金大妃的旨意告知从叔李颐命,其后指使李廷熽上疏,才完成了建储之事。由于建储是老论推动的,少论对此不服,行司直柳凤辉随即上疏批评建储太早,弹劾老论“愚弄胁迫”景宗的不忠之罪。老论打算将柳凤辉治以重罪,后因少论出身的右议政赵泰耉的援救才免于重惩。

延礽君时期的英祖李昑康熙六十年(1721年)九月六日,李昑一家自彰义洞私邸入昌庆宫,二十六日行册礼于昌德宫仁政殿。李昑入宫后,“夙夜忧懔,不遑宁处”,除了每天的问安视膳之外,就是在诚正阁开书筵,与侍讲院诸臣研读经史,不敢过问宫中及朝廷政事。然而,朝中老论和少论党争白热化,李昑的处境也是险象环生。先是在十月,老论派推动李昑代理听政,少论则加以阻挠,经过反复拉锯,此议最终流产。十二月初六日,少论官员司直金一镜等7人上疏攻击执政的老论四大臣(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主导李昑代理听政,是对景宗不忠,结果少论取代老论掌权,史称“辛丑换局”。与金一镜等亲近的宦官朴尚俭、文有道及宫女石烈、必贞等相互勾结,利用景宗精神有问题而难以亲理政事之机窃弄威福,私自草拟备忘记(君主命令的一种形式),李昑看到后责备了朴尚俭等人,朴尚俭便想加害李昑。李昑为了自救,便向金大妃及咸原府院君鱼有龟请教,金大妃和鱼有龟让他向景宗揭发朴尚俭等宦官的罪行,李昑便向景宗哭诉,请求驱逐朴尚俭等人,景宗欣然答应,下达了驱逐朴尚俭等人的命令。李昑走出后,石烈、必贞便威胁景宗不得发出此命令,然后封锁东宫问安所必经的清晖门,准备起草废黜王世弟的备忘记。十二月二十二日初更,李昑将侍讲院官员召集到诚正阁,哭诉了自己被陷害的经过,并提出出宫辞位、席藁待罪,侍讲院官员纷纷劝阻,一直到三更四点才结束,他们出宫后就联络领议政兼世弟师赵泰耉等。翌日上午,赵泰耉等大臣谒见景宗,请求处死朴尚俭、文有道,景宗同意。稍早之前,李昑设法找金大妃禀告,金大妃遂下谚教,点了石烈和必贞的名字。最后朴尚俭、文有道被处死,石烈、必贞自杀,但与朴尚俭等勾结的外廷少论官员则没有追究。不管怎样,李昑逃过一劫。

辛丑换局中被弹劾的大臣之一李健命当时正在清朝奏请册封世弟。据说金一镜等人本来以为清朝不会答应,然后再废黜李昑,不料康熙皇帝爽快批准,于是在李健命从清朝回来那天,他们就指使睦虎龙(曾与李昑有交往,帮李昑寻找埋葬淑嫔崔氏的风水宝地)告变,时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二十七日,史称“壬寅三手狱”(与“辛丑换局”合称“辛壬狱事”或“辛壬士祸”)。睦虎龙称李天纪、金龙泽等密谋弑杀景宗,并废世弟李昑为德让君,拥立李颐命为王。这场大狱造成老论四大臣以下60多人被杀,包括李昑的妻侄徐德修(涉嫌毒杀李昑之妾昭训李氏即靖嫔李氏)。不过少论派决定不追究事关东宫者,故李昑本人未受牵连。

李昑最终能在党争漩涡中化险为夷,首先是靠景宗和金大妃的保护。其次,他争取了景宗的丈人咸原府院君鱼有龟的支持。最后,少论也并非都反对他,不少保护他的东宫官员如金东弼、赵文命、赵显命、宋寅明、郑锡三、朴文秀等均属少论,赵泰耉也答应保护李昑,因此李昑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危机。

初登王位

景宗体弱多病,身为世弟的李昑常侍汤药。至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二十四日,景宗已病入膏肓,生命垂危,李昑试图用人参茶来为景宗续命,尽管医官李公胤反对,但还是让景宗服用人参茶。翌日凌晨,景宗就离开人世。八月三十日,李昑即位于昌德宫之仁政门,是为英祖。清朝雍正帝派散秩大臣罗舒禄、翰林院学士阿克敦赴朝鲜,于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十七日册封英祖为朝鲜国王(罗舒禄病重,由阿克敦单独主持册封仪式)。

英祖丧服像英祖即位后,部分少论、南人对他十分惧忌,担心英祖反攻倒算;另一方面,英祖当初被立为王世弟,本来就有争议,赵泰亿起草的英祖即位教书中又有“谁知半夜之间,遽承凭几之命”及“若仁、明之相承(世传朝鲜仁宗被毒杀)”的语句,让外界误解景宗暴死,从而给对英祖不满的少论、南人留下造谣散布英祖弑兄的空间。因此英祖的地位非常不稳,王位合法性也很脆弱。

即位之初的英祖“以远嫌为重”,为了摆脱他对景宗不忠乃至弑兄的嫌疑,尽量不得罪少论,也不马上为辛壬狱事翻案。因此他即位时仍以少论李光佐、赵泰亿为领、左议政,甚至起用当初反对建储的柳凤辉为右议政,从而稳住了大部分少论。十一月,老论儒生李义渊上疏,企图为辛壬狱事翻案,英祖在少论的压力下将其逮捕治罪,但同时又借口金一镜起草的“讨逆”教书中有“蹀血禁庭”“怀刃钟巫”之句有影射攻击自己弑兄的嫌疑,将其罢官,流放绝岛。十二月又下令审问金一镜、睦虎龙,后者在刑讯期间服毒自尽,前者被斩首示众。随着金一镜、睦虎龙被除掉,英祖也开始释放辛壬狱事期间被治罪的闵镇远、郑澔等老论大臣,并加以起用,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二十三日正式任命郑澔为领议政、闵镇远为左议政、李观命为右议政,使老论派重新上台。八月十一日颁布教书,宣布辛壬狱事为冤案,恢复老论四大臣等牺牲者的官爵,史称“乙巳换局”。

然而此次换局跟之前肃宗、景宗朝的四次换局不同,少论虽然失势,但除了金一镜、睦虎龙等个别人外,并没有受到惩罚。这是因为英祖已经有实行荡平政策的构想,即“参用彼此,打破党论”。老论则不满足仅止于此,便持续庭请(在王宫广场请求)、请对(请求得到召对),呼吁英祖严惩李光佐、赵泰亿、柳凤辉等少论。英祖不得不流放柳凤辉,并削黜李光佐、赵泰亿,但老论派仍然对少论派穷追不舍,继续庭请、请对。英祖终于失去耐心,到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初一日再拜李光佐为领议政,七月初五日下令将闵镇远为首的101名参与庭请、请对的老论派尽数罢免,使少论派重新上台,又重定辛壬狱事为逆案,收回恢复老论四大臣官爵的成命,史称“丁未换局”。

重塑正统

英祖即位后,他的合法性始终不为少论激进派(急少)所承认。这些人与一部分失意南人合流,散布英祖弑兄之说,企图推翻英祖的统治。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十六日,英祖在参拜景宗懿陵途中,有一个被少论激进派指使的常民李天海拦驾指控英祖弑兄,英祖并未将事态扩大化,只审问和处死了李天海一人,也没有公开澄清谣言。丁未换局后,少论和南人的反英祖势力更加猖獗,汉城及全州、南原等城门陆续出现了谴责英祖弑兄的匿名榜文。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十五日,李麟佐(南人尹鑴的孙女婿)等人在忠清道清州发难,攻陷该城,杀兵使李凤祥(李舜臣五世孙)等,立昭显世子曾孙密丰君李坦为王,要为景宗报仇,是为李麟佐之乱(戊申乱)。李麟佐等人本来与禁军别将南泰征等约定里应外合,让他们在汉城起兵,但因奉朝贺崔奎瑞的告变而流产。叛乱本身也是乌合之众,进军汉城途中在安城、竹山遭遇官军,一触即溃,清州迅速得到收复,庆尚、全罗两道的响应者也很快被镇压。此乱由少论吴命恒率军镇压,因为少论当权,所以只处死了100余人,对残余逆党的打击力度与范围也相当有限。

经历了李麟佐之乱后,英祖更加意识到党争的危害,并正式启动荡平政策,通过平衡各朋党间的势力来重塑自己的合法性,强化王权。对于英祖的荡平政策,朝中主要的两大朋党老论和少论内部都分化为支持荡平的“缓论”和反对荡平的“峻论”。英祖挫合两派“缓论”人物形成荡平党,如老论的金在鲁、洪致中,少论的赵显命、宋寅明等。为了给荡平党上台提供名分,英祖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下达“己酉处分”,宣布老论“半忠半逆”,即建储、代理是“忠”,辛壬狱事是“逆”,并给直系亲属没牵连到辛壬狱事的李健命、赵泰采伸冤。其后主要是少论荡平党赵显命、宋寅命主导政局,以致有“赵宋乾坤”之说。

荡平政策推行十年之后,朋党之争趋于和缓,英祖的王权也稳固下来。于是英祖决定修正作为权宜之计的“己酉处分”,着手为辛壬狱事翻案。乾隆三年(1738年)十二月,王妃徐氏(贞圣王后)的母亲去世,英祖借口安慰王妃而为在辛壬狱事中被杀的徐德修(贞圣王后之侄)伸冤,开始松动了其“逆案”的定性。其后他逐渐叙用老论中的“峻论”人士,乾隆五年(1740年)正月,宣布复金昌集、李颐命官爵,是为“庚申处分”。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御制大训,正式宣布辛壬狱事为金一镜、睦虎龙制造的冤案(诬狱),并将审案记录(鞫案)全部焚烧,昭告宗庙,颁行官民,是为“辛酉大训”。在为辛壬狱事平反的过程中,闵镇远之子闵亨洙等人进一步要求为金龙泽、李天纪等人翻案,并称他们是受肃宗托付来保护英祖的,并有肃宗御制、英祖亲笔书写的一首诗为证,但英祖说他不记得写过这首诗,最后判定为伪诗。因此英祖不仅在辛酉大训中点名金龙泽、李天纪、李喜之、沈尚吉、郑麟重五人仍然为“逆”,不得翻案,还流放了为他们伸冤的闵昌洙(直到朝鲜纯祖时才为此五人平反)。英祖宣布辛壬狱事为诬狱、为老论四大臣平反昭雪的《御制大训》

李麟佐之乱虽然被镇压,但是余党仍在继续活动。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全罗道观察使赵云达报告在全罗道罗州的一家叫“望华楼”的客舍里发现大逆不道的挂书,中有“奸臣满朝、民陷涂炭,举兵”等字样,事后发现是被流放罗州的尹志(金一镜同党尹就商之子)为了动摇民心、以便造反所为。事后尹志及其相关人员朴缵新、赵东鼎、赵东夏、金润等皆被处死,此外对赵泰耉、柳凤辉等景宗朝执政的少论大臣追施逆律,追夺李光佐、崔锡恒、赵泰亿官爵,并将此纶音添刊于“辛酉大训”中。解决了罗州挂书事件后,英祖于五月开设“讨逆庆科庭试”,有一张试卷写的都是咒骂英祖的文字,查出是李麟佐余党沈鼎衍所为,并且牵涉到流放春川的少论派申致云、尹惠、金道成等人的阴谋,这些人也被处死。这一连串事件合称“乙亥逆狱”。此事件前后诛杀500多人,彻底清除了反对英祖的势力。在朝的少论大臣也纷纷上疏悔过,老论的优势地位完全确立。十一月,英祖颁行《阐义昭鉴》于朝鲜八道,通过对景宗以来若干重大政治事件的定性(朝鲜称为“义理”)来阐明自己的正统性,确立老论为“忠”的“辛壬义理”。至此,英祖通过三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重塑正统的工作,走出了得位不正的阴影,使自己的王位真正稳固下来。

父子悲剧

主词条:壬午祸变

英祖的王位虽然稳固,但党争并未平息。老论派得势后,内部分化为继续执行荡平路线的“北党”、反对荡平路线的“南党”和相对中立的“东党”。英祖重用的是洪凤汉等“北党”人士。与此同时,英祖与其世子李愃的矛盾日益尖锐。李愃是英祖第二个世子(之前靖嫔李氏所生的孝章世子李緈夭折),天资聪慧,英祖对其寄予厚望,从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起,英祖就让李愃代理听政,培养他处理国政的能力。此后重大政务仍由英祖裁决,小事由李愃处理,英祖称“大朝”,李愃称“小朝”。“南党”金尚鲁等对李愃不满,担心李愃继位后推翻“辛壬义理”。他们不断诽谤李愃,使父子之间的冲突与隔阂日益深化,李愃失去了仁元王后、贞圣王后等保护伞后,在重重压力下也出现精神问题,行为乖张,使英祖对他从失望演变成厌恶。

壬午祸变发生地——昌庆宫文政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五月,先有老论南党指使的罗景彦告发李愃恶行,后又李愃生母映嫔李氏向英祖控诉儿子的精神问题,促使英祖决定对李愃采取非常手段,予以肉体消灭。闰五月十三日,英祖将李愃召入昌庆宫徽宁殿(贞圣王后魂殿,今文政殿),在行礼完毕后宣布废李愃为庶人,并勒令自尽。李愃叩头出血,请求英祖饶他一命,英祖仗剑呵斥,坚持赐死李愃。经过大半天的周旋,李愃终于被英祖关进米柜,到二十一日活活饿死。死后英祖复其位号,赠谥思悼世子,但仍声称世子狂悖失性,他不得已“为宗社以义断之”,他对壬午祸变得定性被称为“壬午义理”,不许任何人翻案。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二月,又命世孙李祘过继孝章世子,不得承其父思悼世子之统。

不过,据说英祖私下感到后悔,曾作金縢藏在徽宁殿褥子下,后被正祖李祘发现。另外,壬午祸变发生时,除了一些东宫官员外,其他大臣都不敢顶撞英祖,坐视李愃被杀的人伦惨变,而之前在肃宗废黜仁显王后之际,朴泰辅、李世华等以死相争,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因此也可以反映出荡平政策执行多年后英祖的王权已经相当强大,此前士林政治所重视的“名节”“义理”也遭到摧残,君臣关系转变为以“利禄”为媒介。

晚年去世

英祖虽然处死了思悼世子李愃,但仍然重用忠实于他的荡平路线的以洪凤汉为首的老论北党,于是老论南党自居清流,掀起“攻洪”“杀洪”之论,加上和缓翁主等煽风点火,英祖对洪凤汉的信任逐渐动摇,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月罢免洪凤汉的领议政之职,安排他任闲职领中枢府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洪凤汉受恩彦君、恩信君(思悼世子的两个庶子)的牵连而被流放清州,彻底失势,但他的弟弟洪麟汉依然受到英祖宠信。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三月,英祖借口成均馆大司成一职拟望(候选)三人(赵晸、金钟秀、徐命天)均系老论为由,对老论南党展开肃清。他将领议政金致仁为首的70多名老论南党为主的官员(包括少论、南人、小北中标榜清流者)贬为庶人或予以流放,称他们为“清党”“名党”,颁布《永垂百世录》以示警戒。不过这些官员大多在不久后获得赦免。总之,英祖直至晚年,依然竭力维持荡平政局,避免朋党之争。

英祖末年,政局发生微妙变化。洪麟汉开始与和缓翁主的养子郑厚谦(少论荡平党)勾结,站在世孙李祘的对立面,而世孙李祘则与“清名党”人士接近,并在自己的属僚洪国荣的支持下与洪麟汉、郑厚谦、金龟柱等反对势力周旋。英祖在过了八十岁以后,出现明显的老年痴呆症状,经常胡言乱语,甚至突然任命一些已故大臣为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一月,他有意让世孙代理听政,并询问左议政洪麟汉说:“冲子(指世孙)知老论乎?知少论乎?知南人乎?知少(小)北乎?知国事乎?知朝事乎?知兵判谁可为、吏判谁可为乎?”洪麟汉为了阻止世孙代理听政,则回答:“东宫不必知老论、少论,不必知吏判、兵判。尤不必知朝事矣。”洪麟汉抛出“三不必知之说”后,洪国荣想找人弹劾洪麟汉,但大多畏惧洪麟汉的权势而不敢挺身而出,到十二月初三日才有出身少论的行副司直徐命善上疏弹劾洪麟汉,得到英祖嘉许,使世孙得以转危为安,代理听政。这也是英祖一生所下的最后一个重要决断。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初五日,英祖薨逝于庆熙宫集庆堂,享年八十三岁。世孙李祘继位,是为正祖,上庙号英宗,谥号翼文宣武熙敬显孝大王(清朝赐谥“庄顺”,朝鲜内部不用),合生前所上及正祖追上的尊号为“至行纯德英谟毅烈章义弘伦光仁敦禧体天建极圣功神化大成广运开泰基永尧明舜哲乾健坤宁配命垂统景历洪休翼文宣武熙敬显孝大王”。光绪十四年(1889年),奉朝贺金尚铉上疏列举英宗一系列功德,请求升格庙号为“英祖”,得到朝鲜高宗批准。同时改谥“正文宣武熙敬显孝”(改高宗养父庙号所用之“翼”字为“正”),追上尊号“中和隆道肃庄彰勋”。时人批评此举“迎合上旨,妄议典礼”(因高宗以老论自居,且闵妃幼年所居之仁显王后故居“感古堂”为英祖赐名及题额)。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