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黄昆

黄昆(“极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阐述者,中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黄昆
黄昆(1919年9月2日—2005年7月6日),男,汉族,出生于中国北京,祖籍浙江嘉兴,中国共产党党员,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极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阐述者,中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昆于1936年从潞河中学毕业,报考清华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均未被录取;1937年通过潞河中学向燕京大学的保送考试进入燕京大学学习;1941年从燕京大学毕业,经葛庭燧推荐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42年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1944年获得硕士学位,离校后在昆明天文台任助理研究员,8月被录取为“庚子赔款”公费留英学生;1945年10月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留学;1947年5月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马克斯·玻恩实验室作短期访问;1948年1月获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被聘为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为期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员;1951年回到中国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所长;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7月6日因肺部感染去世,享年86岁。黄昆毕生致力于凝聚态物理科学的研究和教育。

  • 中文名黄昆
  • 外文名Kun Huang
  • 国籍中国
  • 民族
  • 出生地中国北京
  • 出生日期1919年9月2日
  • 逝世日期2005年7月6日
  • 毕业院校布里斯托大学
  •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学历研究生
  • 学位博士
  • 籍贯浙江嘉兴
  •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青年黄昆1919年9月2日,黄昆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名字中的“昆”字取自颐和园内的昆明湖。他先后在北京蒙养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光华小学上学。在五年级时,随家迁回北京,在燕京大学附属中学就读半年后,转入通县潞河中学初中二年级。高中也在潞河中学就读,三年总成绩始终保持全班第一。

1936年,从潞河中学毕业,报考清华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现天津大学),均因语文成绩不理想而未被录取。

1941年,黄昆在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时留影(1张)1937年,通过潞河中学向燕京大学的保送考试进入燕京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年年获得学校最高奖学金,并通过自学掌握了量子力学,撰写了毕业论文《海森伯和薛定谔量子力学理论的等价性》。

1941年,从燕京大学毕业,经葛庭燧推荐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任助教。与杨振宁、张守廉同住一间宿舍,三人被称为物理系的三剑客。

黄昆,张守廉,杨振宁1942年,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师从吴大猷教授。

1944年,获得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日冕光谱线的激起》。离校后在昆明天文台任助理研究员。同年8月,与洪朝生同被录取为“庚子赔款”公费留英学生。

黄昆在布里斯托大学实验室,前排右一是他后来的夫人,李爱扶女士1945年10月,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留学,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攻读固体物理博士学位。

青年黄昆(1张)1947年5月,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马克斯·玻恩实验室作短期访问。马克斯·玻恩把自己已写的一部分《晶格动力学理论》专著的手稿给黄昆看,并建议在他的手稿的基础上,由黄昆执笔合作完成这部专著。当时,黄昆已接受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的聘请,将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为此,他写信给饶毓泰征求意见,饶毓泰复信热情支持他与马克斯·玻恩合作写书。

1948年1月,获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为了获得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所需的经费,随后接受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赫伯特·弗罗利希(Herbert Fröhlich)的聘请,成为该系为期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员,同时开始了《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的撰写。

1951年,收到饶毓泰的来信,邀请他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一职。他抛下英国的一切,暂别了女友,转道香港回中国任教。

1954年—1956年,担任北京大学固体物理教研室主任。

黄昆获1995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参与《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订,并参与制定有关发展半导体技术的紧急措施,建议举办五校联合半导体物理专门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

1956年—1958年,担任五校联合半导体物理专门化主任。

1956年—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半导体物理教研室主任。

黄昆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

1962年,与谢希德联合提出加强中国固体能谱基础研究的建议。

黄昆系列丛书1977年,由邓小平同志亲自点名,出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上任后调整半导体科研方向、重新组织科研队伍。

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江泽民同志为最高科学奖获得者——王选(右一)、黄昆(左)颁奖1999年,患上帕金森病,导致脑软化、体质弱,身体一直不太好。

2001年,在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的颁奖下,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2年,入选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

黄昆遗像2005年6月初,因感冒导致肺部感染,7月6日16时18分,因呼吸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