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高罗佩

高罗佩(荷兰职业外交官、汉学家)

高罗佩
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字笑忘,号芝台,原名罗伯特·汉斯·范古里克,中国通,1910年8月9日出生于荷兰扎特芬,荷兰汉学家、东方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小说家。作为荷兰职业外交官,他勤奋好学,先后掌握了希腊、拉丁、英、德、法、意、西班牙、印尼、马来、阿拉伯、汉、藏、梵、日等15种语言,为他在学术上获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曾被派驻到印度泗水、巴达维亚、东京、重庆、华盛顿、新德里、贝鲁特、大马士革、吉隆坡等地,职务从秘书、参事、公使到大使。尽管仕途一帆风顺,但流芳后世的却是他的业余汉学家的成就,荷兰人对中国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归功于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他的侦探小说《大唐狄公案》成功地造成了“中国的福尔摩斯”,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 中文名高罗佩
  • 外文名Robert Hans van Gulik
  • 别名罗伯特·汉斯·范古里克(原名)
  • 国籍荷兰
  • 出生日期1910年8月9日
  • 逝世日期1967年9月24日
  • 毕业院校莱顿大学
  • 职业职业外交官
  • 出生地荷兰扎特芬
  • 代表作品大唐狄公案

学生时代

高罗佩高罗佩的父亲是驻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荷兰殖民军队的一位军医。高罗佩在印度尼西亚群岛最主要的岛屿——爪哇岛上度过了他的小学时光。父亲退役后,高罗佩全家迁回荷兰,定居尼曼根附近的毕克村,这是归国侨民喜爱的定居地之一,在这里,高罗佩就读于吉姆纳瑟姆(古典式中学)。那时,家中花瓶上的中文文字使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中学时代,高罗佩已经开始了他的文学和学术生涯。在吉姆纳瑟姆学生自办的期刊上,他发表了关于热带生活的回忆文章;同时,他协助著名的语言学家C·C·乌兰贝克进行黑足印第安人(Blackfoot Indians)语言的词汇研究。乌兰贝克的研究成果后来由荷兰皇家科学院出版,他非常赏识高罗佩的工作,因而把他列为合作者,并继而推荐高罗佩研究梵语和比较语言学。

高罗佩1930年,高罗佩进入莱顿大学,选择汉学作为专业,那时汉学研究在莱顿大学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传统。1932年,高罗佩获得中文及日文学士学位和殖民法学士学位之后,决定去乌得勒支大学继续深造,乌得勒支大学已于20年代建立了东方学院。1934年,高罗佩以一篇论及12世纪米芾有关砚的论说的文章获得了东方研究硕士学位。其后不久,1935年3月7日,他在乌得勒支大学进行了博士论文答辩,这篇论文探讨了远东一带流传的司诉讼的马头神的情况。

高罗佩根据姓名中“古”和“罗伯”的对音,他给自己起了汉名高罗佩。他在莱顿大学时的毕业论文是《改善荷属东印度有关华侨法律条文的研究》,他的文学博士学位论文是《马明王源流考》。

外交生涯

1935年毕业后,高罗佩到荷兰外交界供职,作为助理译员被派往东京。在长达30多年的外交官生涯里,他先后供职于荷兰驻东京、重庆、南京、华盛顿、新德里、贝鲁特、吉隆坡的领事机构。

高罗佩在本职工作之余参加各种学术团体,并与在东京的许多中日知名学者建立了联系,他还经常去北京,结交了不少当地学者。他并不把自己局限于中国文化的学术研究,还积极参与尝试士大夫们所擅长的艺术,如书法、篆刻、绘画、鼓琴等。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高罗佩不得不离开日本,他和其他同盟国外交官与日本驻外使节相交换。在东非和埃及,他被误作间谍而历尽艰险,几个月后他被遣送到新德里。1943年,他来到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重庆,在那里与荷兰公使馆人员会合,担任荷兰流亡政府驻重庆使馆一秘。当时的重庆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重庆的生活为高罗佩提供了许多学术研究的可能,因为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人由于躲避战火而云集于此,使他有充分的机会接触这些名流,为他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罗佩研究琴(2张)战争结束后,高罗佩被召回荷兰并派往海牙。1947年,外交部又派他前往华盛顿。1948年,他被再次派往东京,为期三年。在此期间,他节译了一部中国清代无名氏的小说,这部定名为《狄公案——狄公破解的三桩谋杀案》(东京,1949)的小说描写了唐朝法官狄仁杰(630—700)的故事。这部书为他自己的狄公小说提供了蓝本,同年他就写出了其中两部。

在新德里的短期工作之后,高罗佩重返荷兰。此时,他已经晋升到外交官员的最高职衔。1956年至1959年,他担任荷兰驻黎巴嫩全权代表,1959年至1962年,他以荷兰驻马来西亚大使的身份在吉隆坡居留。1962年至1965年,他再次回到荷兰,此间他在行政职务之外又与乌得勒支大学签约讲授“印度以外其他佛教地区的文化史”。1965年,他以驻日大使的身份第三次派驻东京,但是这次他没能完成任期。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