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鲁少负才名,南唐烈祖李昪时期,年轻的延鲁便与其兄延巳一起在元帅府辅佐太子李璟,后出任江都判官。元宗保大初,为中书舍人、勤政殿学士。南唐出师攻建州时,为监军使,兵败后被流放舒州。后遇赦免,复出为少府监,擢为诸州巡按使,迁为中书舍人,以工部侍郎出为东都副留守。保大十四年(956),后周军攻占东都(今扬州),延鲁被执至汴京,周世宗爱其才,待之甚厚,赐衣冠,授给事中,后迁刑部侍郎。延鲁留居汴京三年,与后来成为北宋名相的李昉成为知己好友。显德五年(958),周世宗令其持节南归,拜为户部尚书。
南唐后主时期,奉命数次使宋,因其博学多才、雄辞闳辩、宅心仁厚,深得宋太祖的赏识。建隆元年(960), 宋太祖受禅即位,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叛宋,太祖亲征扬州,破城后李重进举家自焚。江南国主李璟(958年,李璟迫于后周压力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派冯延鲁去扬州向太祖朝贡,此时的太祖正准备乘胜攻取江南,大军驻扎在江边,旌旗招展,军势非常雄壮。太祖召见延鲁后便严厉责问道:“尔江南小国竟敢私通我国的叛臣?” 延鲁面不改色、异常淡定,缓缓说道:“陛下只知李重进私通江南,却不知此事的详细经过。重进派来的使者曾住在臣的家中,国主曾令臣对他传话:‘大丈夫想造反,历史上也是有的,但目前时机并不成熟。当初宋朝刚刚受禅,人心未定,又有上党李筠叛乱,大军北征,君不在此时反。现如今内外无事,您却想以数千乌合之众,来对抗天下精兵,我怎能相助于您呢?’”太祖最初以为延鲁必定会惊慌失措而无以应对,不料延鲁却镇定自若、对答如流,于是大喜,接着又问道:“我军将士都强烈要求大军渡江南征,卿以为何如?”延鲁答道:“李重进自以为雄杰无敌,然而一旦英明神武的陛下亲临,他也不过是即刻束手就擒罢了。何况我们江南不过一小国,又怎能对抗陛下的天威呢?但是,陛下也并非没有任何顾虑,江南侍卫数万,均是先主亲兵,誓同死生,固然无投降之理。两军对阵,大国损失数万人马也在所难免。况且还有大江天堑,风涛无常,若城池久攻不下,粮草难以为继,此事也就堪忧了。“ 宋太祖闻言大笑道:“朕不过与卿开个玩笑而已,岂会听卿游说呢?” 延鲁在扬州时,正遇上宋军在抓捕李重进手下的叛卒,每天都要杀戮数十人。延鲁见此便向太祖奏言:“陛下以为谋逆者仅为重进一人,还是众人均有叛逆之心?若众人均有叛逆之心,则陛下应天顺人而承大统,岂非乌有此理乎?若仅是重进一人谋逆,那么被迫跟随他造反的人又有何罪过呢?”太祖听了这番话,深有感悟,便赦免了后来被抓捕的所有叛卒。随后又厚赐延鲁,并令其南归,大军南征的事也因此作罢。
开宝四年(971)春,楚国公李从善奉命赴汴京向宋太祖朝贡,被扣留在京师,后主又派遣冯延鲁入朝谢恩,延鲁到京后便一病不起,无法上朝。宋太祖向来对延鲁厚爱有加,见此情况便更加怜惜他,命使者带着太医为他诊治,不久即下诏令其南归。延鲁归国后,便向后主辞官隐退,后主不准,改任为常州观察使。开宝五年(972),病逝于金坛五叶村的家中,享年六十八。
撰有《冯延鲁文集》,南唐亡时散逸。宋初存诗一卷、一百余首,由其子冯伉整理成《冯氏家集》,今亦不存,王禹偁曾为其撰序,名为《冯氏家集前序》(见《小畜集》卷二十)。《小畜集》录存其诗一首,《全唐诗续拾》据此亦收录之。
冯延鲁事迹见陆游著《南唐书》卷十一·冯延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