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赵普

赵普(北宋初年政治家)

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字则平。幽州蓟县人,后徙居河南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早年曾被后周永兴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后成为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的幕僚。显德七年(960年),策划发动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独相十年。在此期间,赵普协助赵匡胤进行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开宝六年(973年)罢相,出镇河阳三城。宋太宗即位后又分别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端拱元年(988年)两度拜相,其间主导策划秦王赵廷美谋反案,打压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晚年因病多次请求致仕,累授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师、中书令,封魏国公。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于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赠尚书令、韩王,谥号“忠献”,并配飨宋太祖庙庭。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他为人刚毅果断,在宋初制订统一战争方案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还在宋初参与了建法立制、整顿吏治等工作。遗著有《龙飞日历》《艺祖受禅录》等。(概述内图片来源)

  • 全名赵普
  • 别名赵则平、赵书记、赵学究、赵中令、赵忠献、赵韩王
  • 则平
  • 谥号忠献
  • 封号魏国公→真定王(赠)→韩王(赠)
  • 所处时代五代至北宋初年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日期922年
  • 逝世日期992年8月18日
  • 主要成就策划发动陈桥驿兵变,协助赵匡胤建立北宋参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主持完善宋初制度
  • 主要作品《龙飞日历》、《艺祖受禅录》
  • 最高官职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赠)
  • 籍贯幽州蓟县→河南洛阳

霸府幕僚

赵普祖籍幽州蓟县(今北京)。他的曾祖父在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后唐时期,卢龙节度使赵德钧连年征战,赵迥不堪战乱,举族迁居常山(镇州郡名,今河北正定)。后晋天福七年(942年),赵迥虽又举家迁居洛阳并长期定居,因原籍已属契丹境,以后便自称“今为常山人”。

赵普是赵迥的长子,为人淳厚,沉默寡言。镇阳豪门大户魏氏(名不详)很欣赏他,将女儿许配给了赵普。他青少年时也曾读书,但无甚学识,科举之途无望,遂步父、祖后尘投充州、镇为僚属。大概在后汉时期,赵普初任陇州巡官。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七月,他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征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为同僚。次年(955年),刘词逝世。虽然刘词在遗表中向朝廷推荐赵普,但朝廷并没有任用他,此后赵普的行踪当如王铚所说,在滁州以教蒙童为生。

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禁军将领赵匡胤攻下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赵普与赵匡胤的初次相见在滁州,不论是赵普“时为郡之参佐,断事明敏,狱无冤者,太祖闻名召见与语,深器之”,还是赵匡胤微服私访赵普于村中私塾,赵普从此与赵匡胤结识。而且当时赵匡胤的父亲、右厢都指挥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以同宗的情份来对待他。赵匡胤曾与赵普交谈过,觉得他很不寻常。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律当斩首,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请赵匡胤讯问他们,后来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后,赵普被补授为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年,赵匡胤移领匡国军(治今陕西大荔)节度使,征召赵普为推官。赵普从此投入赵匡胤的幕府。

显德四年(957年),赵匡胤改领义成军(治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次年又改领忠武军(治今河南许昌)节度使,赵普一直留在赵匡胤的幕府,原刘词的幕僚楚昭辅、王仁赡也先后投入赵匡胤幕府,都成为赵匡胤的心腹。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去世,其子、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陈桥兵变

主词条:陈桥兵变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元旦,传契丹勾结北汉入侵。宰相范质等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初三日,禁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赵普与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等为赵匡胤谋策,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在稳定军心之后,他派遣衙队军使郭延赟连夜返回京城,派客省使潘美见后周宰执告知己意,又派楚昭辅抚慰赵匡胤的家人,并通知赵匡胤的亲信——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等,让他们做好接应工作。在赵普的精心筹划下,陈桥兵变得以顺利成功。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顺利地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太祖即位后,为稳定局势,仍留用原后周的宰相。在随后升迁的霸府幕僚中,位列第二的赵普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

从征二李

太祖代周以后,后周时的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甘居于太祖之下,拒绝新朝授予的职位,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北汉皇帝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劝太祖亲征。太祖听从他的建议,御驾亲征,并命赵普和知开封府吕馀庆留守京师,赵普请求随军出征。在进军途中,赵普提出“倍道兼行,掩其仓卒”之策。太祖深纳其言,举兵速进,一举荡平了这次叛乱。

不久,原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又据扬州(今江苏扬州)起兵作乱。太祖召群臣问攻取之策,赵普分析了淮南“士卒离心……计谋不用。外绝救援,内乏资粮”的情况,仍建议太祖“速取之”。太祖又采纳了赵普的意见,下诏亲征,很快就平息了这次反抗。

同年八月甲申日,赵普迁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并获赐在开封的宅第一座。是太祖霸府幕僚中第一个升为两府大臣的人。

谋以定国

杯酒释兵权

赵普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宋太祖自建立宋朝以来,最关心的是如何避免继后周而成为第六个短命政权。建隆元年(960年)末的一天,太祖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对名望已高的石守信等军事将领,采取收其兵权的方针,以避免可能的“兵变”。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禁得住诱惑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太祖要避免类似陈桥兵变的事件重演。所以太祖采纳其言,早在建隆二年(961年)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解除了禁军将领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的兵权。后来出现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分化职权

“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中唐以来藩镇擅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的第一步。此时的关键是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精神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这就是中央以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副使)与三司使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

乾德元年(963年)后,太祖用赵普之谋,罢去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开宝二年(969年),又收回了藩镇将领武行德、王彦超等人的兵权。于是武臣藩镇失去弄权的基础。另一方面,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使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制度。在地方,则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重要文献需会签有效。通判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

制其钱粮,是指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的一种办法。规定地方钱粮大部输送中央,在地方设转运使副主其事。至此,节度使问题业已解决。

十载独相

升拜宰相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辛丑日,赵普晋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宋太祖部署中枢与地方既定,时机成熟,尽罢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于同月庚寅日任命已在枢府四年的赵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他为宰相。学识不多的赵普,显然事前并不了解新宰相的任命制度,因而没有能在罢免旧相前,向太祖提出合适的建议,以至于在建国的第五年,出现任命赵普为新宰相时,敕书没有在任宰相签署的尴尬场面。在熟知典故的翰林学士窦仪的建议下,才不得不以皇弟、“使相”赵光义(时名赵匡义)的同平章事衔署敕的方式解决。这是自唐中叶设使相以来,使相行使宰相职权唯一的一次。

赵普任相后,太祖把他看作左右手,大小事务,都向他咨询而后决断。当时,赵普还负责监修国史。故时称“中书印唯宰相得知,事无大小,尽决于(赵)普”。鉴于赵普“独断政事”的情况,太祖命令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以辅佐赵普,并起到牵制的作用。

雪夜决策

明人刘俊绘《雪夜访普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宋太祖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不敢随便穿戴。据宋人笔记记载,一天日暮时分,突降大雪,赵普以为太祖不会出来。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只见太祖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太祖说:“已经约好晋王了。”一会儿后赵光义来到,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炽红的炉火上烧肉吃。赵普的妻子敬酒,太祖称她为嫂。之后便与赵普商议攻伐太原(代指北汉)之事。赵普说:“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太原如果攻下,则我国须单独抵挡这两面,不如等削平诸国以后,则太原这一处弹丸黑子之地,哪里能够逃得掉呢?”太祖笑着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特地来试试你罢了。”

这番谈话表明在确定所谓“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上,赵普襄赞有功。关于先南后北决策的核心,主要是统一北汉,夺取燕云十六州是以后的事情。就这样,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得以制定。

乾德五年(967年)春,太祖加封赵普为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突然他的母亲去世,赵普需要离职服丧,太祖仍令他继续到职办公。赵普随后劝太祖派遣使者到各个要道,征召壮丁户籍姓名送到京师,以作为守卫的预备。在每个州府设置通判,令其负责钱粮事宜。自此兵精粮足,府库充实。

谋私宠衰

开宝二年(969年)冬,赵普生病,宋太祖乘车亲自到中书省看望。次年(970年)春,再次到赵普的府邸安抚慰问,赏赐钱财,增加其俸禄。

赵普雕像赵普为相时颇为专横,受到其他朝臣的忌惮。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甘肃的大木料,赵普曾派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权三司使赵玭廉知道了又禀告给宋太祖,太祖非常生气,督促下令追查此事,想要下旨驱逐赵普,幸好王溥上奏求情,才免遭处罚。

依照以往的旧制,宰相、枢密使每次在长春殿等候召问,一起在庐中等候;宋太祖听说赵普的儿子赵承宗娶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妻,于是命令他们分开等候。赵普又用空闲地私自换取皇家菜地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又经营客店谋利。而时任翰林学士的卢多逊趁着太祖召见时多次攻击赵普的短处。正好御史中丞雷德骧的长子雷有邻敲响登闻鼓,告发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贿枉法以及刘伟伪造代理官职文书而得官,王洞曾经收受李可度的贿赂,赵孚除授西川官却称病不到任,都受到赵普的庇护。太祖大怒,下令御史府审查讯问,他们都受到处罚。自此之后,太祖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了,开始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交替掌印、领班、奏事,来分夺他的权力。

同年八月,太祖罢去赵普的相位,将其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大狱之兴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赵普自河阳入朝,迁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请。赵普常被卢多逊诋毁,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适逢太宗的亲信柴禹锡、赵镕等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将图谋不轨。太宗召大臣询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退朝后又上书太宗,自陈参预知道太祖、昭宪太后临终顾托之事,言辞非常恳切。太宗感动醒悟,召赵普加以慰谕。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赵普被授为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封梁国公,实现第二次拜相。按例,秦王赵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但到此时,他因赵普是勋旧大臣,又任宰相,故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太宗同意。由此,赵普身领北宋前期最高的宰相职衔,成为首相。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廷美案发生。赵廷美被诬陷与宰相卢多逊互相勾结,图谋不轨,太宗才命“廷美勒归私第”。赵普认为“廷美谪居西洛非便”,怕他东山再起,又唆使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于是,太宗降封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卢多逊也被贬往南方。故而史称“廷美废,多逊南迁,普之力也”。

三度拜相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赵普被外调为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侍中。宋太宗作诗给他饯别,赵普捧诗哭说:“陛下赐臣诗,应当刻石,与臣朽骨一并葬在地下。”太宗为之动容。第二天,太宗对宰相宋琪说:“赵普对国家有功,朕先前与他同游,现在牙齿头发都衰落了,不能用枢务政事烦扰他,选择善地来安置他,因此作诗篇来表达我的本意。赵普感激得哭泣流涕,朕也为之泪下。”宋琪回答说:“昨天赵普到中书省,手拿御诗哭泣,对我说:‘此生余年,无法报答皇上,希望来世能为陛下效犬马之力。’臣昨天听到赵普的话,今天又听到皇上的宣谕,君臣之间善始善终的情份,可以说是两全啊!”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为报高梁河之战兵败的耻辱而再度兴师伐辽(参见词条雍熙北伐),但战事迁延,久未班师。

赵普上手疏谏阻说:“臣看今年春天出师征讨,将要收复关外,多次听见克敌的捷报,深感痛快。但是时间消逝,转眼又到炎夏季节,军事一天天繁忙,战争没有停息,军队疲劳而耗费钱财,实在无益。臣认为陛下自从平定太原以来,闽、浙归顺,统一中国,大振英名,十年之间,就传遍天下,远方的人不归服,自古圣王置之度外,不足介意。我个人考虑奸邪谄媚的人,蒙蔽君王的聪明睿智,以致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陷入深不可测的境地。臣遍读典籍,很知道些以往的事,臣认为汉武帝时主父偃、徐乐、严安的上书及唐朝宰相姚崇上书唐明皇十件事,都是忠言至论,可以实行。希望陛下万忙之中,有幸读一读,过失并不深远,即使后悔也来得及追回。臣以为大发骁勇善战的雄兵,动辄使用百万军队,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又听说战争是件危险的事,难以保证一定获胜;战争是凶器,最戒忌的是不测。关系很大,不能不三思。我又听说上古圣人,心不固执,理贵变通。前人的书上有‘兵久生变’的话,实在值得考虑,如果改变迟缓计划,会失去机遇。十天半月过去,时间就到了秋季,北边转入秋凉,弓弩强劲,战马肥壮,我军久困,考虑到这个时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指挥谋划。臣刚刚蒙皇上宠爱驻守地方,哪里敢妄言阻止军队。因为臣年岁已老,剩余的时间不多,报答国家和皇帝的恩情,正是这个时候。希望迅速颁发诏令回师,不能轻视敌人。臣还有万全之策,愿献给陛下。希望陛下精心调制膳食,保养身体,提携那些贫民,使他们转为富庶。将来会看到边烽无事,大门不关,天下都归于仁德,不同风俗的地区,相继向慕归化,归顺朝廷,契丹又能单独怎么样呢?陛下不为这样考虑,而相信奸邪谄媚之徒,以为契丹国主年少而国事繁多,所以诉诸武力,恰好迎合陛下的意思。陛下以祸为乐,求功心切,以为万全之策,臣认为万万不可。希望陛下审察虚实,追究妄谬,惩治奸臣误国之罪,停止伐燕军队的行动。不仅可以从困难中振兴国家,而且可因纳谏而成为圣人。古人曾经说过尸谏的事,老臣没有死掉,哪能为了安身保位而当面阿谀不进谏呢?”

太宗在赐给他的手敕中说:“朕原来部署军队选择将领,只令曹彬、米信等人驻守雄、霸二地,贮积粮食带着兵器来声张军威。等一两个月山后平定后,潘美、田重进等人合兵进讨,直到幽州,然后控制险要之地,恢复原来的疆土,这是朕的志向。无奈将领们不遵照原来的谋划算计,各持己见,率领十万军队出塞远征,迅速攻取契丹的郡县,又返师来领辎重,往复弊劳,被辽人袭击,这个责任在于主将。况且朕继承百王的事业,刚刚使天下稍稍太平,考虑人民苦于边患,将以救民于水火,并非想黩武穷兵,卿应当是知道的。疆场上的事,已经作好部署,卿不必为此忧虑。卿是国家的元勋大臣,忠言苦口,三次上奏,忠心实在可嘉。”

赵普上表谢说:“昨天因为军队久驻塞外,没有能够恢复故土,慢慢又到了炎夏季节,事势危险急迫,就上书陈述妄见,等待皇上宣谕。陛下特别体察忠诚,亲笔书写翰章,秘密宣谕皇帝圣谋。臣个人认为兴师伐罪,诚信为上策,将帅如果能遵守已有的谋算,一定可以平定。正因为将帅们没有按照皇上的意志行事,导致事败。现在既然边疆已有防备,哪里还需要忧虑?况且陛下登极十年,使基业兴隆,没有一件事失当,只见国家安宁。陛下应当端身拱手,保养精神,清静心志,自然可以上继九皇,下观五帝。哪里需要穷兵黩武,与契丹一较胜负呢?臣历来缺乏壮志,况且人已衰老,虽然没有功劳可以夸耀,但愿意竭尽忠纯之心。”时人都赞许他的忠诚。

雍熙四年(987年),太宗改命赵普为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使,爵位自梁国公改封为许国公。遇到太宗行籍田礼,赵普上表请求入见,言辞非常恳切。太宗颇感哀怜,对宰相说:“赵普是开国元勋,朕所尊重礼敬的人,应当听从他的请求。”赵普来到后,太宗对他再三慰抚,赵普感激得呜咽泪下。陈王赵元僖亦上言为赵普诉冤,称赞他是“圣朝之良臣”。

籍田礼毕后,太宗想任用吕蒙正为宰相,但因吕蒙正是新提拔的人,想借赵普原来的品行作为他的表率,于是在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同时命赵普、吕蒙正为相,其中赵普任太保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这是他的第三次拜相,仍为首相。太宗对赵普说:“卿是国家的勋旧大臣,朕所倚靠的人,古人常以其君不如尧、舜为耻,卿应当考虑啊!”赵普叩头拜谢。

当时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陈象舆、董俨、梁颢交好。正好胡旦命翟马周上书言事,毁谤时政。赵普深感嫉恨,上奏流放翟马周,黜除赵昌言等人。郑州团练使陈利用骄纵恣肆过度,很不守法,赵普查访得知,将此事详细写出,上奏太宗。最终陈利用被流放商州,赵普仍再三请求诛杀他。

西北党项首领李继迁扰边,赵普建议让李继迁的族兄李继捧(宋赐名赵保忠)重新管理夏台故地。太宗同意,命令李继捧趁机谋取李继迁,但李继捧反而与李继迁合谋。当时舆论将此事的失措归咎于赵普,赵普也受到同僚的掣肘,难以决断军国事务。

按旧制,宰相于未时退朝归家,而端拱元年(988年)出现异常炎热的现象,太宗特地准许赵普夏中至午时即可归家。

寿终正寝

端拱二年(989年),太宗下诏免除了赵普朝见的礼节,只让他每天到中书省办公,遇有重大政事即召见问对。入冬后,赵普病倒,奏请休假,太宗多次到其府第看望,加倍赏赐。赵普声称病重,一再上表请求罢官。太宗不得已而“勉从之”,于淳化元年(990年)正月罢去赵普宰相之位,命他出任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保、中书令。赵普又三次上表恳切辞让新授官职,太宗亲写手诏勉励道:“开国旧勋,只有你一个人,与他人不能等同,不要再推让,等出发上路那天,我到你家来与你道别。”赵普捧诏哭泣,不顾病体请求与太宗面谈。太宗赐赵普座,与他面谈良久,其中多涉及到国家大事,太宗嘉纳其言。到赵普即将出发时,太宗又来到他的府上探望。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久病,再度请求告老。太宗遣使驰传前来抚慰,并加授其太师官衔,进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允许他在家中养病。

是年七月十四日(8月18日),赵普于洛阳家中病逝,终年七十一岁。太宗听闻讣讯后十分震惊悲痛,对侍奉的大臣说:“赵普侍奉辅佐先帝,和朕也有旧交,他果断能决断大事,之前和朕有些不愉快,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朕即位以来,常常优厚礼遇他,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朕,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朕深感痛惜。”于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随后亲临其丧,为他“缞服举哀”,宣布辍朝五日。太宗同时下诏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号为“忠献”。次年(993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赵普因“佐命兴邦,以建宗社”的功勋,被加封为韩王。咸平二年(999年),真宗下诏表彰赵普的功勋,将其比于周朝的吕望,西汉的萧何,并允许他配飨宋太祖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图画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崇德阁,赵普位列其中。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礼官李原名曾奏拟以赵普等三十六人从祀历代帝王。但明太祖认为“宋赵普负太祖不忠”,于是罢其祀。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