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亡父丧
冯氏是长乐郡信都县人,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末代国君。当北魏兵临龙城(今辽宁朝阳)时,冯弘弃城奔高丽;其子冯朗、冯邈降魏。冯朗就是冯氏的父亲。他仕于北魏,先后出任秦、雍二州刺史,封西城郡公;母亲王氏,是乐浪郡(今朝鲜平壤)人。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冯氏生于长安。她出生后不久,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魏太武帝拓跋焘下令诛杀。按照惯例,年幼的冯氏被没入宫中,成为一名婢女。幸好她的姑母冯昭仪是拓跋焘的妃子,对冯氏多方照应。冯氏聪明好学,在姑母的抚养教育下,不仅粗通文字,而且见识大有长进。
册立中宫
正平二年(452年),太武帝之孙拓跋濬即位,是为北魏文成帝。大约两年后,文成帝选中十四岁的冯氏,册封她为贵人。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十六岁的冯氏被文成帝册立为皇后。
抚养献文
早在兴光元年(454年),文成帝与梁国蒙县(今河南商丘)人李氏生下了长子拓跋弘。太安二年(456年)二月,也就是冯氏被册为皇后的第二个月,不足两岁的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起,便学习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旧例,凡后妃所生之子册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因此,当拓跋弘被立为太子后,李氏也被常太后赐死。李氏死后,冯氏便担当起了养育拓跋弘的责任。
捕诛权臣
冯太后像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十一日,文成帝英年早逝,崩于平城皇宫的太华殿,年仅二十五岁。三日后,按照北魏的旧俗,焚烧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现场哭泣哀吊。当火光燃起,悲哀不已的冯氏突然哀嚎着扑向火中。左右侍急忙上前,才从烈火中救出冯氏。良久后,她才苏醒过来。
就在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十二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氏被尊为皇太后。献文帝即位后,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擅作威福,仅在这年五月,他便矫诏杀害了异己的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平原王陆丽等重臣。七月,他又成为丞相,位居诸王之上,史称“事无大小,皆决于浑”。
冯氏是个精明的妇人,果敢干练。十多年的宫廷政治生活,使她更加敏锐机智。她没有沉浸在悲哀中,不动声色地注视着周围事变。当侍中拓跋丕禀报乙浑即将谋危帝室时,冯氏便密定大计,下令拓跋丕、陇西王源贺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浑,将其诛杀,然后宣布亲自临朝听政,控制北魏政治大权。
母子生隙
皇兴元年(467年)八月戊申,献文帝之妃李夫人生子拓跋宏。冯氏喜得长孙,自然十分惬意。时隔不久,她就决定停止临朝,不听政事,由献文帝亲政,转而担当起抚养拓跋宏的责任。
史载献文帝“幼而神武,聪叡机悟”,年纪虽小,却很有主意。于是乎在皇帝和太后之间出现了一场微妙的斗争。
冀州冯太后塑像自文成帝死后,孀居的冯氏宠爱官宦子弟李弈,使其常入侍宫中。献文帝甚是不喜,以为后宫淫乱,世人也常有异言。皇兴四年(470年)秋,李弈的兄长、尚书李敷的好友和同宗——相州刺史李欣因罪被告发。李欣为了自保平安,自陈李敷有隐罪二三十条。献文帝借机下令,将李敷兄弟打入死牢。这年冬,李弈、李敷及其堂兄弟李显德等人同时被杀。李弈死后,冯氏非常“不得意”。
后来,献文帝又把李欣擢为尚书,参决国政,使冯氏更无法容忍。于是,她利用自己的声威与势力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献文帝本人聪睿夙成,刚毅有断,并自年少时就已处政甚雅,举朝称善。但生性喜好黄老、浮屠之学,常常与朝中士大夫和沙门一起高谈玄理,也给人一种雅薄富贵、厌倦国政、不以天下事为意的印象。在冯氏的强大压力下,献文帝曾想传位给素有时誉的叔父拓跋子推,但遭到宗室大臣和宦官的联合反对。无奈,他只得在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禅位给不满五岁的太子拓跋宏,正如《魏书·天象志》所说:“上(献文帝)迫于太后(冯收),传位太子。”拓跋宏即位即孝文帝。献文帝自己则做了太上皇。
孝文帝即位之初,已移居崇光宫的太上皇献文帝并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实际上,献文帝此时牢固掌握北魏朝政,不仅朝廷大小国务皆亲自处理,还屡屡颁布诏书行使大权,甚至多次亲自率兵北征南讨,取得大胜。因此,禅位后的献文帝与冯氏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结束,而且还在逐步加深。但到了承明元年(476年)六月,献文帝突然在平城永安殿驾崩,时人多言是为冯氏杀害(关于献文帝的死因争议,请见“人物争议-献文之死”部分)。
再掌朝纲
献文帝死后当月,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此时的冯氏,已年过而立,无论才识、气度还是政治经验,都更加成熟了。冯氏再掌朝纲,面临着新的挑战。献文帝死后,政局动荡起来。不仅如此,献文帝时所整治的贪污犯罪,在其死后再次屡起,也使北魏统治面临潜在的威胁。为了北魏长治久安,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冯氏恩威兼施,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干。
首先,冯氏对当初诬死李弈的李欣下了杀手,给心上人报了仇。对于一些不法者,如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因为贪赃被处极刑,长安镇将陈提等被罚徙边。一些为官清正廉洁者,则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赏赐。为了大权独揽,她还以谋叛罪诛杀了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为了清除隐患,冯氏不惜大开杀戒,以致因猜忌嫌疑被覆灭者十余家,死者数百人,使天下称冤。不过,冯氏对那些明显没有政治野心者,往往能加以安抚笼络。如献文帝的亲信、内三郎娄提,曾因献文帝被害愤然拔刀自刎,幸而未果。冯氏不仅不怪罪他,反而下诏嘉奖他的节义。有些心怀不满的大臣被她的举动所感服,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大同冯太后塑像(2张)为了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冯氏还特别注意培养扶植一些贤能之士做亲信,组成一个效忠她的领导核心。在这个领导集团中,有拓跋氏的贵族,也有汉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内廷宦官。而其中的汉族名士,不少又是她的宠幸之臣。李弈被杀后,冯氏的私生活依旧毫无顾忌,不少健美强壮的男子成为其新宠。冯氏对其中的才干之士,任以要职,委为心腹,这些人多成为她政治上的得力帮手和股肱之臣。如自称出身太原的王睿,自幼传承父业,精通天文卜策之术,承明元年(476年)后,因姿貌伟丽得到冯氏宠幸,一下就被越级擢升为给事中。不久,又被拜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其后,王睿还曾勇退猛虎,保护了太后与孝文帝,因而更受亲重。王睿在晚上经常出入冯氏宫中,被冯氏暗中赐给许多珍宝、绫罗绸缎。另一位是陇西李冲。李冲虽然是因为器能优长得到重用,但因其风度不凡,姿貌丰美,也逐渐被冯氏看中,成了她的情夫。冯氏常常将一些珍宝御物赠给他,素称清贫的李冲,因而成为富室。冯氏临朝时期,他以心腹之任尽职尽责,太和年间的许多改革措施,多有李冲参与谋划。冯氏死后,李冲对孝文帝竭忠奉事,明断慎密,孝文帝也对他“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史称“君臣之间,情义莫二”。除了那些恩幸之臣外,拓跋丕、游明根、高闾等一时名士也都颇得委重。每次表彰、赏赐王睿等人时,冯氏必定将拓跋丕等人列入其中,以表示她没有私心。以上这些人成了冯氏临朝时期的心腹集团。
此外,冯氏还对宦官大加委任。宦官本来供事宫中,经常生活在帝妃周围,冯氏临朝听政,对其中有才干者也引为亲信。所以像抱嶷、王遇、张祐、苻承祖等皆由底层小宦官得到提拔,一岁之中而进至王公。冯氏利用他们出入禁闱,预闻机要,形成了“中官用事”的局面。但是,在她临朝听政的时期,并没有发生宦官专权、胁迫朝廷的现象。这是因为冯氏虽然利用宦官居中用事,但对其行为作了严格的限制。据《魏书》记载,冯氏为人严厉精明,即使对自己所宠爱的人,也不加以放纵。左右侍从就算只是犯了很小的过错,也动辄被她下令鞭挞。然而生性宽豁仁裕,不计前嫌,事后仍待之如初,甚至有人因被责打而变得更加富贵,所以“人人怀于利欲”,始终都效忠于冯氏。
由于培植起一个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团,冯氏的临朝专政取得了成功,所谓“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杀戮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才能的冯氏,自太和元年(477年)以后,开始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识地进行汉化。太和七年(483年)十二月,她下令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从婚姻上改革鲜卑旧俗。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下诏班制俸禄;太和九年(485年)、太和十年(486年),冯氏又亲自主持颁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长制,给北魏社会带来重大的变化(详见“为政举措”目录)。
慈育孝文
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有的内侍搬弄是非,因此孝文帝每每挨打,有时被杖责几十下,虽然受了委屈,也默不作声。
太和十年(486年)正月初一日,孝文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从这年开始,冯氏有意让他参与朝廷事务,培养他的政治才干,有关的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当然,孝文帝的行动并没有超越冯氏允许的界限,所谓“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不自言”,从不过多发表意见,更谈不上大事参决。此时的孝文帝还不可能摆脱冯氏而独当一面。冯氏看着孝文帝一天天长大,亲自作了《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作为他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由于冯氏的亲自教育与监督,孝文帝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日复一日,孜孜以求,不仅对儒家经典的精奥谙熟于心,而且史传百家,也无不涉猎,成了一位颇有才学的皇帝。据说他的诗赋文章皆即兴而作,立笔而就,即使有时因事情紧急,骑在马上口授章草,待其勒定成稿也不改一字,有大手笔之风度。
冯氏常常独断,事情办了也不告诉孝文帝一声。这固然与她对孝文帝严苛管教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孝文帝对祖母心悦诚服,衷心钦佩,因为孝文帝后来完全忠实地继承了冯氏的改革事业。
冯氏在生活上十分注意厉行节约。临朝之初,她就下令取消了鹰师曹,禁止各地上贡鹰之类的伤生鸷鸟。平日穿戴,皆是些缦缯(没有花纹装饰的丝织品),从没有锦绣华丽的装饰。至于膳食,她临朝以后,也改变了原来宫廷之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花样繁多的旧制。平日,她在一种宽仅几尺的几案上就餐,使原来的食谱减少了十分之八九,杜绝了奢侈、铺张。在冯氏的表率之下,孝文帝也养成了节俭朴素的性格,平日穿着打扮多是浣濯之衣,坐骑的鞍辔是铁木做的,并无金雕玉镂。对此,冯氏极表赞赏。除了平日听政、临朝,冯氏还经常外出巡视。每到这时,她一般都将孝文帝带在身边,以便让他随时随地得到磨炼。
备极哀荣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氏在平城太和殿崩逝,享年四十九岁。冯氏的死,使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内他滴水未进,毁慕哀悼。孝文帝为冯氏上谥号为文明太皇太后,将她安葬在永固陵(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部)。
葬礼当天,孝文帝中午返回宫中,在鉴玄殿祭奠冯氏。他下诏说:“若遵照太后的遗旨,将丧礼从简办理,实在不足以表达我无穷的哀思;本着合情合礼的原则,只好违背太后丧事从简的遗愿。这是我怀着失去太后的巨大悲痛,反复考虑的结果。陵墓的规模,按照过去的规定,墓穴内室面积一丈,外部土层的厚度才刚刚能遮盖住墓室,这是不能满足孝子的心愿的,墓穴外室的面积可达到二丈,坟墓的边长不能超过三十多步。如今,因为太后的陵墓要供万世景仰,所以将陵墓的边长增加到六十步。辜负了太后的遗愿,心中非常悲恸。至于墓室的大小、棺椁的质朴节俭,不设置陪葬物品,甚至素丝制成的帐帷坐缛、瓷器、瓦器也不放置,则都遵从太后的遗愿做到了。然而既有遵从也有违背,不通达的人或许会怪罪。棺椁、墓室之中,是太后安息的地方,所以一一遵从太后的遗愿,一切从简。其余外面的事情,有的方面没有遵从,以尽可能地表达哀悼思念之情。应将这一切广泛地告知远近百姓、各级官员,以宣扬太后提倡节俭的美德,表明我违背太后遗旨的过失。”尽管高闾、游明根等大臣要求按冯氏金册遗旨置办其丧事,孝文帝仍坚持将坟陵拓宽六十步,实际上这是对国君的葬礼规格。
行卒哭礼时,孝文帝继续穿着大丧丧服,左右的侍臣们也跟着穿,三公以下的朝廷大臣,改穿一周年祭礼时所穿的白绢制成的丧服,七品以下的官员,全部脱下丧服,改穿平常的官服。举行纎祭之礼,将冯氏的灵位供奉在太和殿,然后,公卿以下的各级官员才开始办公。孝文帝因哀伤过度而身体消瘦,为表示对冯氏的哀悼,不食酒肉,三年不与后妃同房。
孝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谨,在永固陵东北约一里处,为自己营造了寿宫,准备死后也埋葬在这里,永伴祖母。后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遂将洛阳瀍水以西的北邙阪作了皇家的陵寝之地,方山虚宫改号为“万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