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陈子昂

陈子昂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约700),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 中文名陈子昂
  • 别名陈伯玉,陈拾遗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
  • 出生日期661年
  • 逝世日期702年
  • 职业作家
  • 信仰道教
  • 主要成就声讨齐梁文学绮靡文风,召唤新时代刚健文风的重要代表诗歌成就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代表作品《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登幽州台歌》
  • 称号诗骨
  • 文学主张恢复“诗言志”的风雅传统
  • 字号字伯玉
  • 遗迹陈子昂读书台

少年时期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两次落第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还乡。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

得到重用

文明元年(684)进士及第。

陈子昂生性耿直,关怀天下,直言敢谏,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斥和打击。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为奸人所害。但因其文“历抵群公”,得罪权贵,不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干陵。陈子昂闻后,上书阙下加以谏阻,武则天看后,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 垂拱二年(686),万岁通天元年(696)两次从军北征。

受谗被诬

陈子昂北征,积极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的分裂战争,多次直言进谏,不但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挤和打击,壮志难酬的陈子昂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被奸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